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七》)
【注释】
党:一说为类别,如君子、小人,君子过于厚,小人过于薄。一说为朋党、乡党,人之过也,往往容易袒护亲友。
观过,斯知仁矣:仁一说为仁德,只观其人之过失处,便知其人心中仁的分数了。一说仁同“人”,观过知人。
【讨论】
本章文字精约,理解上的分歧很多,有人说“这章的意义,究难十分明了”。本文也仅仅介绍几种不同的理解,不敢定论。
关于“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大多数解说为: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论语注疏》说,言人之为过也,君子小人各于其类也。由此产生了“观过识人法”。
不过,也有人将“党”理解为朋党、乡党。孔子说过“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陈司败也说过“吾闻君子不党”(《述而》)。就人之常情而言,亲友有过,往往袒护,不容易论公道。也通。
关于“观过,斯知仁矣”。一种解说把“仁”当作“人”,《论语》中有这种用法(如《雍也》里说“井有仁焉”),有的《论语》版本这里的“仁”字就作“人”字。如此,这句就可翻译为: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使用这种方法。
不过,《论语》前面也讲过识人。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那人再向何处藏匿呀!那人再向何处藏匿呀!(《为政》)而且,本篇主讲“仁”,前面诸章都讲仁;因此,本章把“仁”理解为其人心中是否有仁德,似更妥帖。
如此,此句可翻译为:观察人的过错,便可知是其否具有仁德了。《论语注疏》进一步解说:观人之过,使贤愚各当其所。若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斯知仁者之用心矣。
事实上,仁人亦难免无过。但仁人之过,无论从其过错性质来看,还是从其对待过错的态度来看,皆迥别于不仁之人。例如,姐姐死了,子路服丧,到了除服之日他还未除。孔子便问道:“为何不除服呢?”子路说:“我的兄弟很少,因此不忍心九个月就除服啊!”孔子说:“先王制定的礼,对君子而言就是教他如何适当控制自己的情感。”子路听完之后,便脱下丧服。(《礼记‧檀弓上》)这里的子路之过,更见其宅心之仁厚。
明朝张居正给小皇帝上课时讲到这,说得直白:此可见取人者,固不可以无过而苛求,亦不可以有过而轻弃也。是道也,在人君尤所当知,盖人材识有短长,气质有纯驳。自非上圣大贤,孰能无过,顾其立心何如耳。小人回互隐优,有过却会弥缝。君子磊落光明,有过不肯遮饬。故小人常以欺诈而见容,君子或以真率而得罪,是不可不察也。且如汉之汲黯,面折武帝,是他狂戆之过,然其心本是爱君;矫诏发粟,是他专擅之过,然其心本是爱民。仁者之过,大概如此。人君若以此体察群臣,优容小过,则人人得尽其用,而天下无弃才矣!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