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故事】

修行数十年 为何无心之过难免一劫之报?

作者:怀忍忍
“一念”带动的作用有多大?修行数十年的僧人动了“一念”竟然引来果报、劫难,到底是怎么回事?(全景林/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718
【字号】    
   标签: tags: , ,

“一念”带动的作用有多大?“一念”竟然会引来果报或劫难,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这位修行数十年的僧人的故事,因为起了“一念”,走到修行的叉路上去。

无心之过仍须受一劫之苦

杭州宝藏寺里管理寺产的主藏僧志诠,一生清廉,尽心尽责管理信众布施给寺中的财物,从来没有侵占私用,或挪用过一丝一毫。

就这么一次,一个寺里的僧人对他说:“你管理的信众布施财,借我十千文(十贯钱)吧,日后加上三千文归还,作为利息。”僧志诠本不愿意,但推辞不掉,只好如数借出。

几个月后,那僧人连本带息还来了十三千文。僧志诠看着多出来的三千文利息心想:“这三千文利息不是寺中积财。”于是将三千文用来购买香烛供佛。

僧志诠平日养了一只猫,性情温驯,朝夕相伴,后来那猫死了。有一天,僧志诠白天打盹时梦见自己来到一座官府,有位身穿金紫官服的人出来迎接他,对他恭敬有加,礼数周到,仿佛是旧识。

僧志诠问他:“你在此作何职责?我们曾相识吗?你怎么这般殷勤招呼我?”

紫衣人回答:“我前世犯了过错,该受畜生之报,转世为猫。如今业报已尽,因一直以来性格刚直,现在得以为冥官。那时转生为猫时,蒙师父您六年爱育之恩,心中常思报答。今日请你来,是有事相告。”原来紫衣人前生就是僧志诠身边的猫。他继续说入正题:“师父曾借了寺藏布施钱给一寺僧,收了三千文利息,虽然用于佛事供佛,但利益归于你个人,按阴律也算是准盗用罪,须受地狱一劫之苦。即使你再积功德,也不可免。”

僧志诠听了顿时惊惧袭心,哀求宽恕。金紫人说:“我也曾为师请求折抵罪刑,得以替代的唯一办法是在人世受十三杖之苦,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金紫人说完,僧志诠也醒了。他心中想着:“我在寺中掌寺藏多年,颇受到僧俗二方的敬重,一受杖刑,何以面对众人呢?当以苦行求得免罪。”于是他舍弃衣钵,将所有财物供佛,并诚恳长忏自省修行,非常刻苦。就这样过了一年多。

一天,钱塘县官带着家眷前来寺中参拜,恰巧寺中所有的僧人都外出为人家作法事去了。无人来迎接让县官心中升起怒气,他一走入寺庙,脚又踩到猫粪,让他怒不可抑。随从进入庙寺中查看,只在忏堂发现了一个僧人,就将他拉了出来说:“这就是住持,懒于打扫,故意躲避起来。”被拉出来的这个僧人就是志诠,他不知县官大怒的缘由,应对失当,县官当场命人打他五百杖。杖打了十三下时,不知何故,县官忽然呼随从一行离开了寺院。

僧志诠这才恍然大悟,梦中所示果然应验。从此他不再牵挂放不下了,并常常告诫弟子:“寺中财物不可私用,哪怕是用于善事,也有报应。”

善恶的因果报应是天地恒常不变的天理,不会因为人之私情而改变分毫,人却可能由于害怕拒绝的一念之情,而毁了自己的修行!(资料来源:宋代《  春渚纪闻‧卷四 》)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子路只比孔子小九岁,是孔子弟子中年纪最大、侍奉孔子最久的弟子。子路之勇于行,不仅是因为他勇武和忠诚,更是因为他服理、肯受教。
  • 以作画媒介来命名的叫法更能准确区分不同的绘画,之所以叫中国画,从某种意义上是有突出中国文化背景及中国画本身独到特点的内涵。
  • 优昙婆罗花形小而雪白,花形如古钟,茎细如蚕丝,周围还散着淡淡的光晕。均现一根、一茎、一花之玉体。最奇特的是,此花有茎而无根,却能不需要养分似地生长在任何地方,水果、玻璃、钢管、纱窗、衣架、纸张、落叶、墙壁、车胎……具有不可思议之神奇。
  • 可以看出,天道、地道、人道有别,但又是相通的(例如“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孔子有说“吾道一以贯之”。不过,孔子办学重点是讲“人道”。
  • 示意图:唐 周昉《簪花仕女图》描绘了唐代的宫廷生活。(公有领域)
    中国画的造型特点就是线,而线集中体现了笔力的功夫,也就是画之“骨”。这也是衡量画家技法水平的关键点之一,是属于传统中国画中难度较高的基本功练习,同时也是最能反映中国传统绘画特点的元素之一。
  • 当人的心偏离道德标准的要求时,不是也反应在了各行各业之中了吗?在今天书画技法水平降低的同时,不是同样因为人心下滑的原因也导致了许多作画材料质量的劣变吗?
  • 既然有“命”,不管一个人修为如何高,如果“命”中有“人之加诸我也”的安排,你如何躲得过?事实上,人在迷中,自己的“命”如何是难以知道的,你怎么能够妄想“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 最早在《毛诗序》中,释“雅”为“正”,“正”即“标准”之义,所以“雅”的含义就是代表“正的”、“标准的”。再引申一点讲,就是符合正统道德理念的,这样才能是正的。
  • 苏轼谪贬黄州的第五年,虽然仍在人生中最大的一场灾难中,但他天真不泯,收得怪石数百枚,戏作《怪石供》一篇,给自己取乐,自然的趣味为他解忧,至于生活中清粥不继今后怎办?他也能洒脱放下了,想到这自己又是一大笑!从一堆怪石上,苏轼、佛印和参聊子各自找到了他们思辨人生意义的角度与空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