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淨而堅定的人生信念——持之以恆

作者:靜慧
font print 人氣: 122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古人云:「勤學似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荀子《勸學》篇:「不積蹞(音kuǐ)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是以學問之道,貴以專,貴在恆,「學不可以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語出管仲《管子.權修》。原文為:「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宋.樓鑰《攻媿集.雷雨應詔封事》:「凡應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誠;持之以久。」

康熙十年(除鼇拜後)二月正式舉行「經筵禮」,所謂「經筵」,即於「儒學」之士中,擇老成淵博者,授為講官,置之左右,講論經史。此後遂成定制。

歷代經筵日講分春秋兩季。清聖祖康熙曰:「學問之道,必無間斷,方有裨益。以後寒暑不必輟講」(《聖祖仁皇帝聖訓》);初期隔日進講,聖祖稱:「朕聽政之暇,即於宮中披閱典籍,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疲。」命實行每日進講。(《康熙朝實錄》)

按舊例,講官進講,皇帝聽而已。聖祖認為此方法「於學問之道無益,亦非所以為法於後世也」,故命「嗣後進講時,講官講畢,朕仍覆講,如此互相討論,幾有裨實學。」(《詞林典故》)經筵日講堅持了十六年,聖祖成為一代精通經書易理的大學問家,培育了一批治國之能臣。

據《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孔子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

是說:孔子向師襄子學琴,一首曲子學了十天,師襄子說:「可以繼續了。」孔子說:「曲子雖然已經能習練,但還沒能把握其中的精要。」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又說:「韻致已經把握,可以增加新曲了。」孔子說:「可是我還沒能得其心志。」

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志趣已得,現在可以增加了。」孔子說:「此曲志趣雖然已得,但我還沒能完全進入他的心智境界,得其為人。」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神情儼然,仿佛進到新的境界:時而神情莊重穆然,若有所思,時而怡然高望,志意深遠。

終於,他說:「我知道他的為人了,默然黝黑,頎然高大,目光深邃,心繫蒼生,王者氣度,胸懷天下,除了文王,還能是誰呢?」師襄子聽到後,趕緊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師也認為這正是《文王操》啊。」

司馬遷用十五年寫成了《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求學、治學之道如此,修行之道亦如此。

玄奘西行,不憚艱危,行程五萬,終成大乘。十七年後,滿載而歸,潛心譯經,佛法弘揚。法門領袖,民族脊梁。鑒真東渡,九死不悔,十年顛沛,矢志不渝。雙目失明,佛志彌堅,為傳佛法,何惜身命。廣播文明,持道以恆。

清末武訓,千古奇丐,興辦義學,終其一生。開化民眾,廣結善緣,忍辱負重,慈悲眾生。難忍能忍,身體力行。可見,持之以恆是一種純淨而堅定的人生信念,也是達到成功彼岸必然之心境。

——轉自正見網(原標題:持之以恆)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優曇婆羅花形小而雪白,花形如古鐘,莖細如蠶絲,周圍還散著淡淡的光暈。均現一根、一莖、一花之玉體。最奇特的是,此花有莖而無根,卻能不需要養分似地生長在任何地方,水果、玻璃、鋼管、紗窗、衣架、紙張、落葉、牆壁、車胎……具有不可思議之神奇。
  • 以作畫媒介來命名的叫法更能準確區分不同的繪畫,之所以叫中國畫,從某種意義上是有突出中國文化背景及中國畫本身獨到特點的內涵。
  • 「一念」帶動的作用有多大?「一念」竟然會引來果報或劫難,到底是怎麼回事?一起來看看兩位修行數十年的僧人的故事,因為起了「一念」,他們的修行也走到叉路上去。
  • 可以看出,天道、地道、人道有別,但又是相通的(例如「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孔子有說「吾道一以貫之」。不過,孔子辦學重點是講「人道」。
  • 示意圖:唐 周昉《簪花仕女圖》描繪了唐代的宮廷生活。(公有領域)
    中國畫的造型特點就是線,而線集中體現了筆力的功夫,也就是畫之「骨」。這也是衡量畫家技法水平的關鍵點之一,是屬於傳統中國畫中難度較高的基本功練習,同時也是最能反映中國傳統繪畫特點的元素之一。
  • 當人的心偏離道德標準的要求時,不是也反應在了各行各業之中了嗎?在今天書畫技法水平降低的同時,不是同樣因為人心下滑的原因也導致了許多作畫材料質量的劣變嗎?
  • 既然有「命」,不管一個人修為如何高,如果「命」中有「人之加諸我也」的安排,你如何躲得過?事實上,人在迷中,自己的「命」如何是難以知道的,你怎麼能夠妄想「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
  • 最早在《毛詩序》中,釋「雅」為「正」,「正」即「標準」之義,所以「雅」的含義就是代表「正的」、「標準的」。再引申一點講,就是符合正統道德理念的,這樣才能是正的。
  • 蘇軾謫貶黃州的第五年,雖然仍在人生中最大的一場災難中,但他天真不泯,收得怪石數百枚,戲作《怪石供》一篇,給自己取樂,自然的趣味為他解憂,至於生活中清粥不繼今後怎辦?他也能灑脫放下了,想到這自己又是一大笑!從一堆怪石上,蘇軾、佛印和參聊子各自找到了他們思辨人生意義的角度與空間。
  • 欲出自人之本性,孔子並不要求禁慾,而是主張「欲而不貪」(堯曰篇)。「欲而不貪」,就要節慾、寡慾,絕不能縱慾。《道德經》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要做到「欲而不貪」,既要自知、又要自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