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茶文化】

七碗茶一碗一層境 盧仝《七碗茶歌》仙境真在茶水中?

作者:任采真
盧仝的茶詩《七碗茶歌》古今傳頌,餘音繞樑,乃是中華茶文化上的一絕。圖:盧仝煮茶圖 局部。(台灣 國立故宮博物院 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2493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唐代有兩位隱士陸羽和盧仝在中華茶文化史卷中清輝爍爍照古今。茶聖、茶神陸羽以多年實地調研的結果,總結出三卷十節七千多言的《茶經》,立下了中國實用茶典的標竿;而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原題《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稱《玉川泉歌》)道出了飲茶的層次達到空前清虛之境,不僅代代傳誦,還流傳到東瀛日本影響日本的茶道,盧仝的「茶仙」之名也在茶史上千古留名。日本「煎茶」之祖「賣茶翁」(日語發音:baisaou,西元1675-1763年)高遊外就以「盧仝正流」自署(見《賣茶翁偈語》),他在京都構建的第一座日本茶亭就叫「通仙亭」。

「日本煎茶之祖」高遊外以「盧仝正流」自署。(出《賣茶翁偈語》書頁,公有領域)

宋代蘇軾有詩云:「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椀(碗)茶」,對茶和盧仝的《七碗茶歌》致上了高度的讚揚之意。

布衣盧仝寄情玉川茶水

盧仝是河南濟源縣人,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一說濟源(今屬河南)人,性格高介終生不仕,曾隱居登封少室山,苦讀終日,足不出戶。唐憲宗元和初,盧仝卜居洛陽,當時韓愈為河南令,很敬待他這位高風亮節的隱士。韓愈〈寄盧仝〉詩文這樣描寫盧仝:「玉川先生洛城裡,破屋數間而已矣。一奴長鬚不裹頭,一婢赤腳老無齒。辛勤奉養十餘人,上有慈親下妻子。先生結髮憎俗徒,閉門不出動一紀。」(《全唐詩》卷三百四十)

盧仝的茶歌中以戲謔的筆法自稱「腸中僅有五千卷」。他一生不為官,追求精神的自由自在,與茶神陸羽的率真任情相通。盧仝在《憶金鵝山沈山人之二》一詩中,曾經自況:「君愛煉藥藥欲成,我愛煉骨骨已清」。可以看到他重視生命的修煉昇華,把功成名就、生活享受全拋到腦後。《唐才子傳》卷五記載盧仝志節清介,兩度拒絕朝廷的徵召:「朝廷知其清介之節,凡兩備禮徵為諫議大夫,不起」。

盧仝一生愛茶成癖,對茶、對泉水都很講究,自號「玉川子」,表明他隱居在玉川,也反映他對茶之水的講究。據《濟源縣誌》記載,他經常在濟源的「玉川泉」汲水烹茶。茶對他來說應該是和他的修煉結合為一體的元素。

品一品盧仝《七碗茶歌》

盧仝有《玉川子詩集》傳世,他的詩風奇譎特異,受到韓愈推讚。盧仝的詩作中,最為人推崇的莫過於《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就是俗稱的《七碗茶歌》,從唐至今傳誦不絕。隨著中國茶文化的傳承和傳揚到日本,這首茶歌更是傳唱廣遠。

《七碗茶歌》為何能受到代代的推崇,此詩到底抒展出怎樣的茶情茶境呢?我們順著本詩來品一品。

《七碗茶歌》詩云: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一天太陽高曬盧仝還睡意濃厚,忽聞官府軍將來敲門。軍將是奉孟姓諫議大夫(職掌「諷朝政之得失,諫皇帝之功過」)之命送來書信。潔白的絲絹緘包上有三道封緘印,顯然裡中物必然非常珍重、貴重。盧仝小心翼翼開了緘,白絹包著孟諫議大夫的信柬和送給他的一團圓形薄茶團——至珍的陽羨貢茶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啊,百花未開的先春時節,顧渚山上的陽羨茶(紫筍茶)抽出黃金芽,待到春風一來驚蟄一動,搶春摘鮮、焙芳之後,旋即封裹起來。新採收的至精好茶陽羨茶,只作貢茶之用,數量極為有限。至尊之外只有王公貴族得享。這陽羨茶怎會到了我這野隱山人的家呢?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

盧仝感銘孟諫議大夫寄來貢茶的厚誼!滿心歡喜地關起柴扉,把俗客、俗事擋在門外,專注地烘茶、碾茶、煮茶(唐代時做茶的方法)。詩人的逸興提煉了煎茶的藝術之美。

茶釜中茶水輕沸了,等水二沸時,放入茶葉,碧綠茶色在釜中悠悠舒開來,宛如碧雲輕展,瞬間變換著千姿萬態,伴隨清風吹拂之音不斷。茶水三沸時,瞬間白色茶花(茶沬)輕揚,旋又聚攏。看那又輕又細又白的茶花聚散,茶釜面上浮光裡多少清虛之美沉潛。

婉轉茶椀(碗),賞茶沫聚散形成的茶花(麴塵花),是一種古典的茶道美學,傳入日本,影響日本茶道。(shutterstock)

「七碗茶」從物境通仙境

賞玩煮茶的過程之後,接著就是分茶至茶碗,趁熱即品。盧仝「七碗茶」的境界讓古今愛茶人「醉倒」?

一碗喉吻潤
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盧仝品「七碗茶」,碗碗開新境,多層次的境界,可謂空前。圖為北宋著名茶盞–建盞(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在盧仝的七碗茶歌中,一碗接一碗,碗碗開新境--從物之境開始,最終達到神化之境:

一碗接物之境:潤人喉吻,生津止渴,啟開表面物之境。
兩碗通情之境:破孤悶、安穩人的情緒,進到情之境。
三碗入心之境:深入腸裡連通創作思路,甘露滌慮發真照,貫通虛實入心之境。
四碗發氣之境:發輕汗醒神,化解平生胸中塊壘,消鬱悶蕩昏邪,達到了暢氣之境。
五碗溶入煉之境:深入清澈、轉化肌骨,周身肌骨清,溶入煉之境。
六碗昇上仙之境:通仙靈,突破了常人肉體空間之侷限,昇上仙人之境。
七碗神入化之境:兩腋習習風生,乘風上蓬萊,神入化境。

盧仝的七碗茶飲,從物之境、情之境、心之境、氣之境、煉之境、仙之境而昇華入化之境。這七層飲茶境界的遞進、提昇,遠遠超過古人與時人的體悟,讓其後的文人雅士、茶人茶家,或聽水音而意遠,或凝碧雲而神馳,流連茶香清境,悠然忘卻塵俗萬端。

喜陽羨茶 憂蒼生受辛苦

盧仝為何煮茶七碗?陸羽《茶經》中提倡的煎茶,是以一茶釜煎五碗趁熱喝最為合適。盧仝得到孟諫議大夫饋贈的陽羨茶,以一釜煎出七碗,碗碗精純妙絕,讓他酣暢淋漓達到玄妙化境,也銘記了陽羨茶之芳香甘美後勁醇厚!

陽羨茶的確是芳甘醇厚,陸羽在採嘗之後,推薦作為貢茶。大曆五年(西元770年),「顧渚貢烘」成了朝廷設置的第一個貢茶專區。

產好茶要求的條件嚴苛。官府連帖催促貢茶,茶區的茶工們朝饑暮匐,凌丹崖掇靈芽,在拂曉露乾前不停地採。製好茶後,從吳中顧山貢烘區上貢到京都長安,路迢迢四千里哪!要奉貢奔赴宮中趕上清明宴,片刻也不得息,誰見勞與苦?百姓勞役的苦楚盧仝看到了: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盧仝飲茶觸懷,他上到蓬萊神山為茶工們請命,希望透過諫議大夫諫政上達朝廷尊聽,讓茶工能得到蘇息。這樣的憂生民之憂的胸懷,更凸出了《七碗茶歌》的史詩高度。

明代丁雲鵬《玉川烹茶圖》局部(公有領域)

《七碗茶歌》 不朽的範式

平易近人的茶詩--《七碗茶歌》,影響深闊。茶文化學家推崇《七碗茶歌》提昇了茶文化的精神境界,與陸羽《茶經》共戴茶壇桂冠。茶俗史家從《七碗茶歌》中採擷中唐時期製茶、飲茶的文化。茶人、茶家則喜愛《七碗茶歌》揭示的飲茶美妙境界。

《七碗茶歌》也開拓了後人吟茶詩的藝術創作泉源。例如本文開頭蘇軾的詩句:「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梅堯臣讚歎:「莫誇李白仙人掌,且作盧仝走筆章。亦欲清風生兩腋,從教吹去月輪旁」。宋末畫家錢選以《七碗茶歌》的意境創作了《盧仝烹茶圖》,元代畫家趙原畫了《陸羽烹茶圖》,明代畫家丁雲鵬又作了《玉川烹茶圖》,這些代代的藝術名作,都是延展了盧仝《七碗茶歌》的藝術精神元素,可見盧仝《七碗茶歌》影響的多面性。

元.趙原《陸羽烹茶圖》局部(公有領域)

清介不俗的盧仝的一生僅僅跨度了四十年,受到「甘露之變」禍連,意外殉命,然而他創作的《七碗茶歌》不僅拓展了茶世界的境界,更豐厚了中華文化的內涵與境界。茶仙盧仝《七碗茶歌》最高層次的真境應不在茶盅之中,當是生命境界脫俗昇華後得以通!@#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寶塔伴茶詩,唐詩一經典,!中唐隱士陸羽開啟了中華茶道,他透過實地調查研究寫下《茶經》,系統地介紹了茶道,包括怎麼造茶、煮茶、飲茶,怎麼運用茶具、茶器,也介紹了茶史、古人茶事、哪裡有好茶等等。陸羽《茶經》把藥用之茶轉入飲用之茶的文化,在中唐,茶道的藝術就蓬勃發展了。本文要介紹的這首元稹的寶塔詩《茶‧一言至七言詩》貼切地反映了唐代茶道的精緻內涵與精神境界以及茶道中的友誼。
  • 「白髮滄浪上,全忘是與非。」在水邊隱居的高人,經常親近自然,日常活動都能保持心態純淨。徐明義畫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義 提供)
    誰是古今「茶神」「茶聖」呢?愛好茶道之人都會想起陸羽(字鴻漸、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陸羽的足跡踏遍中國種茶名山和名泉,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並將所得結果作成了《茶經》傳世,開導後人茶文化的風尚流傳至今,並使得中華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經典。陸羽對茶的研究為何能脫穎而出留下千古的功業呢?陸羽是怎樣和茶結緣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經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響的一生。一起來探索陸羽的生命之《歌》!
  • 中華茶道的盧仝「七碗茶」典故不僅垂範於中原,還飛渡他鄉到了日本,觸發了日本煎茶道始祖「賣茶翁」——高遊外。他自許為「盧仝正流」,那麼他在茶道、詩書和修行上都有哪些展現呢?
  • 今天多數的人熟悉的泡茶法,和千年前的唐、宋茶道是大不相同的。茶道走過了唐的興盛、宋的鼎盛,入了明代又開新局。這些歷史歷程留給今人什麼文化財產和影響呢?
  • 茶道之美、茶道之境都可以在泡茶、奉茶、品茗之間求得的,除了人、茶、器外,無需茶席的佈置、無需服飾的搭配、無需佐以什麼音樂。茶的沖泡與供奉已表現了看得到的美感與境界,茶的品飲已表現了看不到的香、味與茶性的美感與境界。
  • 茶人除了要具備茶學的基本功底,對繪畫、音樂、舞蹈、戲劇、文學、宗教、哲學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修養,尤其是抽象藝術,這樣才能融合泡茶、奉茶、喝茶、品茗環境成一件新的藝術作品,並從中創作出讓自己與參與者都能享用的茶湯境界與茶道氛圍。
  •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陸羽之《歌》展現了什麼生命之道?陸羽一生中探索學問、窮究事理如何實踐「精行儉德」的茶精神?才子耿湋讚美陸羽「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陸羽一生興趣閑雅著作許多種類的書,為何只留下一本《茶經》?
  • 拈花微笑,喝茶悟道。酒越喝越糊塗,茶越喝越清醒。品至清至潔的茶,悟至靈至靜的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