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碗茶歌》(又名《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唐朝處士盧仝的傳世名作,歌中展現從飲茶到修行的七個境界——物之境、情之境、心之境、氣之境、煉之境、仙之境、化之境,從唐朝傳唱到今,被茶家、詩人們愛賞:
一碗喉吻潤
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有趣的是,盧仝「七碗茶」的精神不僅垂範於中原,還飛渡他鄉到了日本,觸發了「賣茶翁」高遊外,開展了日本煎茶道。高遊外自許為盧仝正流,在茶道、詩書和修行上都有所展現。
「盧仝正流」日本賣茶翁
日本茶道分二大主流,一是抹茶道,一是煎茶道,而這兩者都是學自古代中國的茶道,抹茶道學自宋代的點茶,煎茶道則來自明代的煎茶。日本煎茶之祖是「賣茶翁」柴山元昭(拼音:ShibayamaMotoaki),他把喫茶清風廣向庶民和文化雅士吹送,人們稱頌他是日本「茶神」,而他則在著作《賣茶翁偈語》的署名上,冠上「盧仝正流」遙接盧仝在世間修行之茶道,他在京都東山構建的第一座日本茶亭就叫「通仙亭」。

賣茶翁與茶道結緣的契機
賣茶翁生於(西元1675–1763年)日本江戶前期,本名柴山元昭、幼名菊泉的他出生在日本九州佐賀的一個藩醫家庭,父親是佐賀(當時為肥前國領域)領主鍋島蓮池的藩醫。
賣茶翁在十一歲時出家,於佐賀的龍津寺習黃蘗宗禪道,法名是月海,成了日本達磨宗四十五傳人。二十二歲時,他因患痢疾而身體衰弱,因此發憤從九州往陸奧(今日本東北地區)遊方,並拜訪各方高德正道高師。後來到了長崎,和來自明朝的煎茶道結緣。

日本的煎茶道是由中國的黃蘗宗禪僧隱元隆琦(西元1592–1673年)傳入日本的。明末,隱元隆琦是福建黃檗山萬福寺的住持。清初(1654年),當時是日本江戶初期,隱元渡海到日本長崎,過了七年就在宇治創建黃檗山萬福寺,成為日本「黃檗宗」的開山。禪僧修行有藉茶提神的茶道,因此隱元禪師也將明朝的煎茶和文物帶入日本社會。

賣茶翁在長崎學得煎茶知識,時年三十三歲(西元1707年)。到他五十七歲時,師父圓寂,他將住持之職讓給法弟,毅然決然踏上賣茶的生涯。他去到京都,擔著自己作的茶擔、茶器、茶具,在風景神秀的京都東山賣茶。過了十年,他依照寺中十年一返的定規回到龍津寺請求還俗,得到允許。還俗後他給自己取名「高遊外」,此後終其餘生,他在京都一擔煎茶任平生,「皈依」了茶道,在人間修行,直到他八十八歲離世。
賣茶翁在茶道中修行,怎麼修?
賣茶翁的茶壺乾坤裡迴響著大唐盧仝《七碗茶歌》的清風、仙曲。他自稱「盧仝正流」。在日本江戶時期,日本禪僧和漢學家普遍精熟漢文,能寫漢詩表徵著高品格的文化涵養。他的漢詩《賣茶翁偈語》體現茶道融入生活、超越世道的心徑,直抒他賣茶廁寄渺渺人海的修行心跡。他自題:
處世不知世,學禪不會禪,但將一擔具茶茗到處煎。
到處煎兮無人買,空擁提籃坐溪邊,
咦,何物好事謾描出,一任天下人粲然。
——盧仝正流兼達磨宗四十五傳 高遊外自題
他在《自警偈》中傳達自己修行的體悟:
夢幻生涯夢幻居,了知幻化絕親疏,貧榮萬乘猶無足,退步一瓢還有餘。
無事心頭情自寂,無心事上境都如,吾儕苟得體斯意,廓落胸襟同太虛。
他的偈語《偶成》描寫了賣茶安貧樂道、修心去執著絕是非:
性癖風顛世上違,賣茶生計恰其機;
心休冷淡勝甘旨,意足破衫齊錦衣。
曉酌井華涵月荷,暮挑瓦鼎帶雲歸;
老身用得這般事,物外逍遙絕是非。
賣茶翁的茶道通仙道

六十歲時(1975年),他在京都風景名勝鴨川之畔,構建日本的第一個茶亭——「通仙亭」。「通仙」赫然明現大唐盧仝「七碗茶」的仙境。賣茶翁賣的是「清風茶」,透過茶傳遞給凡間人「學不會的禪」。他為「通仙亭」寫了一偈,但願來客洗心腑,一嘗通仙之樂:
石爐煎茗鬻來往,過客須知價半錢。
一啜為君洗心腑,通仙亭上樂悠然。
——《通仙亭偈》
在「通仙亭」,他堂堂邁入賣茶說人生的生涯,他一面煎茶賣茶,一面和來客道人生。不管來者是誰、不論茶資給還是沒給,他都不在意。他安於貧、樂於道,修去凡心的得與失、歡與喜。
隨緣人生是他的人生態度,然而茶亭錢筒空空讓他度日難的窘境也常常出現。但是貧乏對他來說不是絕境,反倒是以苦修心、提昇的試煉:
松下點茶過客新,一錢賣與一甌春;
諸君莫笑生涯乏,貧不苦人人苦貧。
——《舍那殿前開茶店》
盧仝是賣茶翁的偶像。盧仝的《七碗茶歌》為「墮在巔崖受辛苦」的茶工憂心,向神請命但願平息茶工之苦。賣茶翁有一作品《試越溪新茶》的題旨和意趣承接了《七碗茶歌》,宛然有和弦之妙。賣茶翁得人贈送天下第一好茶「越溪」新茶,他借茶境詠「茶德」,譬喻君子「仁德」保黎民,傳承盧仝的心意,躍然紙上:
酒偏養氣功如勇,茶只清心德似人。
縱使功勇施四海,爭如仁德保黎民。
——《試越溪新茶》節錄
賣茶翁壺中乾坤 遙映盧仝仙路


在日本茶文化中,由「煎茶」和「抹茶」兩大主流分庭。在日本戰國時代與安土桃山時代(十六世紀),千利休在寺院、貴族、幕府中提昇推廣了抹茶道,讓抹茶道藝術化也更向平民接近,被譽為「茶聖」;在日本江戶時代初期(十八世紀前葉),賣茶翁則挑擔山水間把煎茶和喫茶風尚普及到廣大庶民和文人雅士之間,因而被奉為日本「茶神」。18世紀中日本京都、大阪一帶的文人、畫家、書法家和作家等等都被賣茶翁所吸引,得到了精神與人生的啟迪。賣茶翁宛然是當時文人的精神後盾,也成了日本「文人茶」的元祖。而他自喻「窮禿奴」,其實就是個茶壺乾坤中的修道人:
非僧非道又非儒,黑面白鬚窮禿奴;
孰謂金城周賣弄,乾坤都是一茶壺。
——《賣茶偶成三首》之一
從賣茶翁的性格行藏和修道的心跡、體悟中,流露著類於中國「茶聖」陸羽、「茶仙」盧仝的清高不介的風骨、隨緣天地寬的自適。賣茶翁透過茶壺中的世界,向世人展現凡塵中的通仙路,直指人心。
___
參註:平成22年(2000年),日本九州佐賀有「通仙亭」開館,收藏賣茶翁的真筆、原稿本和遺品等等貴重的資料。
參考資料:
◎《賣茶翁偈語》,高遊外著,日本大阪浪華花月庵藏版,日本大正十四年。
◎盧仝《七碗茶歌》
@*
——看更多【中華茶道】
責任編輯: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