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文化 慶賀新年珍玩

過個富貴風雅年 賞山村歡慶新年《歲朝圖》

作者:鄭行之
font print 人氣: 55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編按】:過年了,新年到!市井庶民們放鞭炮迎新年,文人們畫畫迎新年,過富貴風雅年!慶賀新年有專門的畫嗎?除了人們熟悉的「年年有餘」、「招財進寶」,還有……在中國古代繪畫中,文人畫家的「歲朝圖」就是專為慶賀新年而作的畫;在現代,「歲朝圖」又成了探索古代年俗的文獻庫。

從宋代開始,歷朝歷代留下許多精品《歲朝圖》--「民俗歲朝圖」、「歲朝清供圖」。本文《賞〈歲朝圖〉過個富貴風雅年》將作系列的導覽,帶給讀者喜氣,也過個富貴風雅年!

山村人家歡慶新年

明代山村人家怎樣歡慶新年?從《歲朝圖》來了解一下當時山村人家迎新年的景象。

明 袁尚統《歲朝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代袁尚統《歲朝圖》畫的是山村人家的新年歲景。山村一角,有幾戶人家,在元旦和樂輕鬆地慶新年,也請來老友共享壽席。

置身巨岩峭壁中,遠有古松群、近有枯樹雜木環繞的家屋,面對著一彎靜水,綿延的水面上架有長板橋,那是山村的連外樞紐,彷彿在告訴觀賞者他們是不孤獨的。

這戶人家的大門外,有孩童在放鞭炮,嬉戲玩樂,門口有一童向外張望,看著前方二童嬉耍。屋內的主人和老友們正圍著爐、吃春盤、喝柏酒,慶祝九十高壽。古雅的屋宇明亮寬敞,靜默地立在山群中,庇護著屋內的人。

古松林群高大挺拔,主幹上端枝繁葉盛,林相華茂映襯著主人的高壽;而遙望著松林的雜木、枯樹林,則處在休眠中,甚至有的葉子都掉光了,但裸露的枝椏細密繁複,苔蘚點染,層層復叠叠,也向人發散內蘊的欣欣向榮的生趣。

巨岩後,以沒骨法塗染的山脈,淡淡向遠處延展開去,山嵐雲氣瀰漫整個山腰。畫家勾勒山石,大都用大斧劈皴,再輔以小斧劈皴和折帶皴,接著暈染填色,強化山石的真實感。而數組明顯朝右傾斜的山岩群,它的結構變化和大斧劈皴的平行長線,帶給整幅畫一種動態感。

這樣的山水畫,看起來似乎一派寧靜,然而其中往往蘊藏著一種屬於內在生機的「動」,似動非動。隱隱然,對映著這幾戶半山村家和九十歲老人似靜非靜的潛沉生命力。

靜觀袁尚統《歲朝圖》,遠方瞬息萬變的雲氣和老松頂端「高處不勝寒」的枝葉叢,呼應著下方村屋邊宛如伸出一身手掌的枯樹,更與近邊上走動、嬉玩的人們相唱和。

作為觀賞者,不能忽視的是環繞整幅畫右下方「逝者如斯」的河,那永不稍歇的水也一直在流淌著。整幅畫予人一個感覺──自然與人間互為呼應、脈動不息。

即使在歡慶新年元旦的這一天,歲月之河也不曾休息啊!@*(本系列待續)

點閱【過個富貴風雅年】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中華兒女,有中華兒女的地方就有中國年。祭天地,拜祖宗,舞龍燈,放鞭炮,一家人吃頓團圓飯⋯⋯熱熱鬧鬧的中國年,是五洲四海中華兒女的大節日,也正走向世界。在這辭舊迎新的日子裡,一起來看看中國的傳統習俗吧!
  • 最近幾年的除夕之夜,我都會出去轉一轉,看看城市裡的年俗習慣。
  • 日本最常見新年門飾佈置、也是最主要的門飾有「注連繩」和「門松」,都是期待迎吉祥化凶厄的象徵物。期待迎接好年的心態和中國過年民俗相似。中國人過年多在門上貼春聯、門神畫,其實在門上掛繩索、門側放置小松樹的年俗作法起源於中國…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代就非常普遍。
  • 除舊歲、迎新年,處處可以看到「桃符」,「桃符」代表驅邪避凶、除舊布新迎福的象徵。今天千家萬戶門上的「門神」畫其實就是古代的桃符。「桃符」的面貌非常豐富,神荼鬱壘、鍾馗……伴隨代代、家家的歲歲月月,歲歲平安。
  • 故宮迎燈會,國寶慶元宵!國立故宮博物院新春「戊戌狗年‧喜迎上元」年度特展1月30日起在南部院區隆重登場。展覽以「狗年」為主軸,展出郎世寧〈十駿犬〉及新春元宵、吉慶等相關的院藏文物;2月16日至3月11日「2018臺灣燈會」期間,輝煌燈火將從嘉義縣政府前,一路延伸至故宮南院園區,園區及展館除週一開放,展廳也將延長開館時間至晚上9點,與民眾一起歡慶佳節。
  • 臘月十六拜土地公作尾牙,為何尾牙祭祀土地公?比起「頭牙」來為何公司行號店家更重視尾牙?在中國的傳統民俗中,土地公和「后土」、「社神」有關連……
  • 自1896年以來,卡爾‧法布里蒂烏斯這幅精美的金翅雀圖畫一直收藏在毛里茨之家博物館內。這幅畫在學術界一直相當受到重視,但在同名小說出版之前,卻鮮為大眾所知。
  • 皮爾家族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藝術家族之一。族長查爾斯‧威爾遜‧皮爾(Charles Willson Peale,1741–1827)以描繪喬治‧華盛頓、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其他重要人物,以及自己家庭成員的肖像畫而聞名。老皮爾也是著名的自然學家和富有開創性的博物館創始人。他的17個孩子大多以科學家和古代繪畫大師的名字命名,其中包括卡爾‧林奈、拉斐爾、提香、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和安傑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
  • 紐約弗里克收藏館舉辦的特展「維梅爾的情書」,展覽以亨利‧克萊‧弗里克(Henry Clay Frick)生前收藏的最後一幅畫作——約翰尼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的作品《女主人與女僕》(Mistress and Maid)為焦點展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