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文化 慶賀新年珍玩

過個富貴風雅年 賞紅樓螃蟹詩宴年畫慶新春

作者:鄭行之

大觀園的煙水樓閣映襯著紅樓夢。(夢子/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29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編按】:過年了,新年到!市井庶民們放鞭炮迎新年,文人們畫畫迎新年,過富貴風雅年!慶賀新年有專門的畫嗎?除了人們熟悉的「年年有餘」、「招財進寶」,還有……在中國古代繪畫中,文人畫家的「歲朝圖」就是專為慶賀新年而作的畫;在現代,「歲朝圖」又成了探索古代年俗的文獻庫。

從宋代開始,歷朝歷代留下許多精品《歲朝圖》--「民俗歲朝圖」、「歲朝清供圖」。本文《賞〈歲朝圖〉  過個富貴風雅年》將作系列的導覽,帶給讀者喜氣,也過個富貴風雅年!

富貴年畫--紅樓夢大觀園《藕香榭喫螃蟹》

富貴風雅的年畫也是過年迎新的一種過節藝術小品,可以美化家屋,也帶著延祥納吉的寓意,內容大多屬於「吉祥、喜慶」之類的,形式上單純明快,色彩鮮艷華麗,而題材則涵蓋一切喜慶習俗,常見從傳統戲曲小說、民間故事取材。清代章回小說名著《紅樓夢》中的「藕香榭喫螃蟹」的詩情畫境,就被作為年畫的題材。

「藕香榭喫螃蟹」的圖片搜尋結果
晚清 楊柳青 年畫《藕香榭喫螃蟹》(公有領域)

晚清的年畫《藕香榭喫螃蟹》,以名著《紅樓夢》故事舞台--賈府大觀園的「藕香榭喫螃蟹」為主題,灑落富貴風雅的氣息,並與迎新年的願景相和。藕香榭建在水中,四面有窗環繞,左右有迴廊,後面則有曲橋。遠眺可見兩株開得正盛的桂花樹,近處則是碧綠清澈的河水映照著芙蓉清姿。「芙蓉影破歸藍槳,菱藕香深瀉竹橋」藕香榭上這副對聯,道盡了藕香榭如詩如畫的境界。年畫中芙蓉、桂花象徵著「榮華福貴」,宛然是一幅麗景祝頌富貴榮華的風雅「歲朝圖」。

紅樓夢《藕香榭喫螃蟹》的風雅詩篇

在這個螃蟹宴上,若是有宴無酒,不可稱為盡興;而有酒無詩,更算不上風雅。最讓人流連忘返的,或許是一篇篇滿蘊靈性的錦繡詩章吧!

寶玉‧七律 

席間,寶玉雅興正盛,有心一騁詩才,笑道:「今日持螯賞桂,亦不可無詩,我已吟成,誰還敢作?」說罷,離席洗手,提筆寫道:

持螯更喜桂陰涼,潑醋擂姜興欲狂。
饕餮王孫應有酒,橫行公子竟無腸!
臍間積冷饞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黛玉‧七律

黛玉看見寶玉一揮而就,大有競技之意,說「一時要一百首也有」,略一仰首微吟,提筆作一七律:

鐵甲長戈死未忘,堆盤色相喜先嘗。
螯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
多肉更憐卿八足,助情誰勸我千觴?
對茲佳品酬佳節,桂拂清風菊帶霜。

寶釵‧詠蟹

寶釵見狀,也笑言自己「勉強」作了一首,願寫出來給大家「取笑兒」。寶姐姐的作品怎會勉強,誰又有資格取笑:

桂靄桐陰坐舉觴,長安涎口盼重陽。
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裡春秋空黑黃。
酒未滌腥還用菊,性防積冷定須姜。
於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餘禾黍香。

三首螃蟹詠,二玉心意相通,寶釵獨樹一幟,倒讓人想起那句判詞:「空對著,山間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有了富貴宅府藕香榭的喜慶年畫,配上仙子玉人的風雅詩篇,相得益彰,富貴風雅的年味更濃了。@*(本系列完)

點閱【過個富貴風雅年】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維多利亞女王對第一代威靈頓公爵亞瑟‧韋爾斯利(Arthur Wellesley,1st Duke of Wellington, 1769-1852年)讚譽有加,稱他為「英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自1896年以來,卡爾‧法布里蒂烏斯這幅精美的金翅雀圖畫一直收藏在毛里茨之家博物館內。這幅畫在學術界一直相當受到重視,但在同名小說出版之前,卻鮮為大眾所知。
  • 皮爾家族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藝術家族之一。族長查爾斯‧威爾遜‧皮爾(Charles Willson Peale,1741–1827)以描繪喬治‧華盛頓、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其他重要人物,以及自己家庭成員的肖像畫而聞名。老皮爾也是著名的自然學家和富有開創性的博物館創始人。他的17個孩子大多以科學家和古代繪畫大師的名字命名,其中包括卡爾‧林奈、拉斐爾、提香、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和安傑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
  • 紐約弗里克收藏館舉辦的特展「維梅爾的情書」,展覽以亨利‧克萊‧弗里克(Henry Clay Frick)生前收藏的最後一幅畫作——約翰尼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的作品《女主人與女僕》(Mistress and Maid)為焦點展開。
  • 猶太人的逾越節(Passover),是為了紀念以色列人在摩西帶領下從埃及人的奴役中解脫出來。這位希伯來先知降生伊始的傳奇故事,在藝術史上一直是備受歡迎的創作主題,無論是猶太藝術家還是基督徒藝術家,在繪畫、素描、壁畫、版畫、教堂鑲嵌玻璃和彩繪手稿中,都曾涉及。荷蘭裔英國藝術家勞倫斯‧阿爾瑪-塔德瑪(Lawrence Alma-Tadema)爵士於1904年繪製的《發現摩西》(The Finding of Moses),是最為著名的範例。
  • 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是早期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奠基人之一,在藝術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的作品廣受鑑賞家、藝術家和大眾的推崇。崇拜者們會沿著「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之路」(Piero della Francesca Trail)朝聖,在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納(Tuscany)和馬爾凱(Le Marche)地區停留,參觀當地保藏的名畫原作。
  • 視覺藝術與文學的交集,為創造力勃發提供著沃土。數個世紀以來,詩人、作家、畫家以及哲學家們一直在「對話」,回應著彼此的理念和藝術表達,這堪稱西方文明的一大瑰寶。
  • 萬神殿(Pantheon),「Pan」泛指全部,「theon」即神的意思;這座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羅馬建築物,傳說是羅馬人民為了敬獻諸神而蓋的神殿,膜拜的是羅馬神話中奧林匹斯山的眾神。
  • 習慣於祥和寧靜田園風光的藝術愛好者,看到這幅弗瑞德利希的這幅「風景畫」時,一定感到有些錯愕。只見蒼白荒涼背景中,一叢破碎的冰片被暴力推擠成尖銳磷峋的小山;在結冰的海平線上顯得十分突兀。有人形容,就像一個沉睡海底的巨人甦醒時,撞破表面冰層的景象一般。
  • 在這個城市以光速改變的年代,仍有人願意選擇停下來,用畫筆捕捉那些即將消失的風景。張學敏(Richie)正是這樣一位用心感受香港脈搏的速寫畫家。他的首部作品集《城市墨彩》(Inking Cities Hong Kong),由香港老牌出版社陳湘記圖書有限公司出版,以水墨速寫記錄民俗節慶、舊區村落,和那些細膩的人情故事,為消逝中的香港人事物留下寶貴的紀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