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課堂】禮儀之邦的九拜與作揖

撰文/愛麗
font print 人氣: 4841
【字號】    
   標籤: tags: , ,

咱們今天一說到跨年,大家都會想到紅包、壓歲錢、漫天的煙火還有美食。可是我們中國人在古代,最看重的卻是祭祀。

上到歷朝歷代的天子,下到家家户户的老百姓都會在新年這天祭天、祭祖。

關於禮儀歷史

每到祭祀一定會用到跪拜禮,早在紀錄周朝制度的《周禮》中就已經對磕頭行禮做了明確的規定,其中把「拜」分為九種。不過,這還只是字面上的記載。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年代最久遠的出土實物就是東漢年間的匍匐跪拜俑,魏晉隋唐年間的敦煌壁畫中能看到大量敬神禮佛的形象,再往後各朝代的畫作中也可以看到各種各樣不同的禮節。

有段法國人阿爾伯特.卡恩(Albert Kahn)1909年在中國拍攝的珍貴紀錄片,其中短短不到一分鐘的時間裡,就展現了四種人們平時打招呼和道別的方式,模樣十分和善有禮。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學一些比較常見的禮節,還有男生和女生見到不同的人都該如何行禮。

禮儀示範

一、拜禮

古代的坐就是我們今天的跪,每當古人需要向客人致敬的時候,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然後俯身向下,這樣就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

《周禮》的九拜中一般認為稽首、頓首、空首、肅拜這四種是「正拜」。

空首

我們先從空首說起,「空」的意思就是頭並沒有真正叩到地面上,而是懸在空中,也叫拜手。

這裡要注意中國人分男左女右,所以男左手在上,女右手在上。九拜中的凶拜,也就是喪禮中的拜禮,手勢就要反過來,所以平時行禮可千萬別搞反了,不然可就會變成喪拜。

頓首

頓首就是我們今天俗話說的磕頭,過年時拜父母,婚禮中的拜堂都會用到。由空首做起,跟著頭向下到地,頭點地然後起身。

稽首

稽首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或者拜天地神佛等等。

由空首做起,頭向下緩緩到地,之後稍作停留。

到現在為止介紹的跪拜禮,都是重要場合才會用到的。不只是現代人,古人穿著層層疊疊的衣服和繁複的首飾,做起這些動作也不怎麼容易呢。

子見南子

有這麼個小故事,叫做「子見南子」,說的是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到了衛國。

孔子會見當時衛國掌權的衛靈公夫人南子,兩人見面時隔著屏障,孔子雖看不見南子,但能聽到對方身上戴著的環佩玉飾,隨著她下拜的動作而發出叮叮噹噹的聲響。

南宋的朱熹曾經說過婦人頭上的頭飾太多,很難低頭趴到地上。本來九拜中最輕的肅拜也是要跪地的,但不知何時,婦女的行禮方式就演變成了雙膝不跪地。

除了婦女外,軍人披甲不方便下拜也是以肅拜禮——也就是手拜到地上、頭不下地,或者抱拳禮做替代的。

二、作揖

除了跪拜禮之外,在《周禮》中對揖禮也有明確的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係,分為土揖、時揖和天揖。大家要記得男左女右的區別,男左手在外,女右手在外。

根據《訓蒙法》要求,作揖時兩腳稍稍分開站穩,膝蓋不要彎曲,身體前傾,並要低頭,眼睛看向鞋尖。

土揖

推手向前,略微向下,古時天子對沒有親緣關係的異姓諸侯行此禮,現代可在長輩對晚輩、或者上級對下級還禮的時候使用。

時揖

時揖也叫拱手或推手,雙手向前平推行禮。

天子對有親緣關係的異姓諸侯行此禮,我們今天可以在見平輩的親朋好友時使用。

天揖

天揖是拱手向前,略微上舉。

原本是天子對同姓諸侯的禮節,今天可在冠禮、婚禮、喪禮、祭禮等重大場合中向父母長輩等人行天揖禮。

長揖

還有一種是長揖,拱手高舉至額前,自上而下行禮。

《童子禮》中記載,見到身分尊貴的人,手高舉到眼睛以上,下要過膝;見到長輩,手舉到與嘴平行,下也要過膝;見到平輩的話手舉到心口就可以了,而且下不用過膝。

三、其它行禮方法

女子特有的行禮方法,一種叫做襝衽禮,有衣袖寬大所以要收斂衣襟的意涵。

一種是宋代出現的萬福禮,雙手抬起到胸口位置,右腳後支,微微下蹲,低頭行禮。

還有滿族女子特有的見禮方式,雙手扶在左膝,右腿微屈下蹲。

同時滿族男子見面時的禮叫做「打千兒」,就是左膝前屈,右腿後彎,上身前傾,右手下垂。

其實中國上下五千年裡見面行禮的種類和變化遠不止這些,生活當中處處都可以體現出古人的修養與內涵。

希望有朝一日,身為禮儀之邦的中國人可以重新拾起這些被遺忘的美好。

相關影片(授權來源:愛麗Ally

─點閱【愛麗話五千】系列─

責任編輯:陳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到超市買東西幾乎是所有的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麼你知道逛超市也是需要禮儀的嗎?禮儀達人漢森(William Hanson)在《每日郵報》上介紹了到超市買東西的禮儀。 逛超市雖然不需要你身穿晚禮服、化了妝再去,但是從一個人在日常生活小事中的禮儀上就可以看到這個人的舉止是否得體。用漢森的話說,那就是「沒有理由在推著購物車的時候就讓標準下滑」。
  • 中國文化向來講究「以禮相待」,向別人請教時要用謙卑的語氣和態度。但是在人們彼此看不到對方的網路世界裡,禮貌卻常常缺席。去年網路出現一個被稱為全球最有禮貌的網路搜尋用戶,來看看這個好笑卻很具啟發性的小故事。
  • 藝人陳建州與愛妻范瑋琪在生下可愛的「飛翔雙胞胎」後,時常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一對寶貝兒子的萌照,分享為人父母的喜悅。近日,陳建州貼出他在家裡教導飛翔兄弟學習「餐廳禮儀」的影片,一對寶貝在飯後遵從父訓自己整理碗筷的溫順模樣,引得粉絲稱讚:爸爸「超會教」。
  • 「禮貌是人類的花朵。」法國作家約瑟夫•朱伯特寫道。當你對別人有禮貌時,你更有可能受到同樣的待遇。
  • 台灣人常把「不好意思」四個字掛在嘴邊,不只用於道歉,也是一種開場白,運用在生活中的大小事。英國媒體「BBC」也注意到此獨特語言現象,還以「不停道歉的島嶼」為標題,撰文報導台灣禮儀文化。
  • 「臺灣府城」臺南有一種傳統民俗,叫做「做十六歲」,一般在黃曆七月七日這一天舉行。相傳這一天是保護孩童的「七娘媽」的誕辰。清初以來,臺南的成年禮為何「做十六歲」不「做二十歲」呢?又是怎麼做呢?
  • 端午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俗節日,往古來今的詩人留下許多描寫端午的詩詞,描繪端午民俗的丰采,教人面對五月五日陰陽之變的應對之道, 同時發出悼念屈原的迴聲。我們將從一首《漁家傲》展開端午畫卷,最後說到蘇軾「三年艾」的端午帖子,試看他表達的心境如何不同於屈原?
  • 櫻花盛開的絢麗、天真,櫻花散落的從容、無垢,將無常與美麗多變,交織成一場返本歸真之旅。許許多多人愛賞日本櫻花,如今「染井吉野櫻」已經成了日本「花見」代名詞,想知道這花名是怎麼來的嗎?還有許多古今有關櫻花的日本文化,來一趟賞櫻的歷史小旅行吧,讓你看到深處更有味!
  • 「煙柳飛輕絮,風榆落小錢。濛濛百花裡,羅綺競鞦韆。」在繁花盛開,柳絮飄飛的季節裡盪鞦韆,這樣閒適的生活圖景可不只是現代人的專屬。早在兩千多年前,鞦韆就已經成為了古代女子一種主要的娛樂活動。今天,就讓我們追尋著歷史的脈絡,談一談鞦韆背後的故事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