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新解】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殺戮非本意,緣到正果成
作者:俞元
font print 人氣: 964
【字號】    
   標籤: tags: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常被現代人用作勸導惡人停止作惡的警句,也有佛教中人說是要放下人的惡言、惡行、妄念等諸多煩惱。有案可稽,這句話指的不是一般殺人越貨的強盜,而是那些殺人無數,卻不是出自本心,最後能成就正果的人。

西藏的密勒日巴,從小熱情爽朗,心地寬厚。父親去世後,伯父、姑母霸占了他家的財產和房屋。在母親以死相挾的逼迫下,密勒日巴學會咒術,咒殺了伯父家許多人,密勒日巴內心很痛苦。他到俄巴喇嘛處求正法,俄巴讓先他去多雅波降冰雹,懲罰那裡的壞人。密勒日巴施法後,撿到很多鳥獸的屍體帶回去,痛哭流涕,俄巴說:「你降冰雹打死的一切生靈,都會成為你未來佛國淨土的眾生。」俄巴冥想片刻,這些鳥獸瞬間甦醒復生了。

密勒日巴最後找到馬爾巴上師。一開始,師父並不教他東西,只是一味地役使他,動輒對他非打即罵。一再言而無信地讓他把巨石運到山頂、建造石頭房屋,三番五次建了又拆、拆了又建。他的背部因長年負重,割得到處是傷口。密勒日巴始終對師父非常恭敬、虔誠。在師父的安排下,他以前殺生造下的巨大業力,通過無比艱辛的修煉,最後轉化成巨大的成就,密勒日巴成為西藏極受尊崇的偉大覺者。

《佛說鴦掘摩經》記載了一則故事:鴦掘摩羅是一個英俊健壯、儒雅孝順的好青年, 他拜一名外道學者為師。學者妻子愛上鴦掘摩羅,趁他一人在家時,使出渾身解數誘惑他,他堅決不從。她老羞成怒,假裝被強暴要自殺的樣子。學者回家看到後非常憤怒,他知道自己打不過武功高強的鴦掘摩羅,就對他說:「你只要殺滿一千人,每個人割去一隻手指,用線串成環戴頭上,你就修成了,被殺的人也可升天。」鴦掘摩羅難以接受「殺人成佛」的做法,學者罵他不相信老師。鴦掘摩羅內心充滿痛苦與矛盾,只好拿寶劍在大馬路口逢人便殺。全國的勇士,無人敢阻止他。

再殺一人,就湊足一千人了。這時,釋迦牟尼出現在鴦掘摩羅的面前。釋迦佛知道那九百九十九人因業力的緣故被鴦掘摩羅全數殺盡,他不能再殺人了,接受教化的時機成熟了。鴦掘摩羅想殺釋迦牟尼,卻怎麼也追不上緩慢行走的佛陀,釋迦牟尼說:「你追不上我,是因為你殺戮的心沒有停止;我很久以來就停止了。」善根深厚的鴦掘摩羅聽後立即扔了劍,跪拜佛陀,請求剃度。此時國王親率軍隊(內心毫無勝算把握)來討伐鴦掘摩羅,親見殺人不眨眼的魔王竟然皈依佛門,非常驚訝,感歎佛法的偉大。無數的國民因此敬佛、聽法,鴦掘摩羅當下證悟阿羅漢果。在佛光普照下,恐怖的屠殺促成了一次大弘法。

《水滸傳》中花和尚魯智深 ,喝酒吃肉,殺人放火。他的殺人從未考慮自身利害,而是快意恩仇,替天行道;隨意間的禪語,透露出真我本性。他的師父智真,是得道高僧,看出他深藏的慧根,給他取名「智深」,送他偈語「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他離開師父後,結識林沖,二龍山做債主,投奔水泊梁山,止於宋江旗下,做出一番事業。

打敗遼軍後,魯智深去拜見恩師,智真第一句便是「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他知道魯智深俗緣還未盡,又送他新偈語「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後來征討方臘,魯智深生擒夏侯成、方臘,立下第一等功。宋江請他還俗做官或做名山名寺住持,看淡功名富貴的魯智深只是搖頭。最後夜住六和寺,聽江上潮信雷動,他沐浴更衣,焚香坐化,「今日方知我是我」。德高望重的大惠禪師將他火化,讚魯智深「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懲惡,還債!仗義無私的魯智深,終後回到金玉滿堂的佛國世界。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今天的人常掛在嘴上,心裡並不相信;佛教中有的人用「放下煩惱執著」來牽強附會,也同樣不信殺人無數的人能成佛。其實,這是真實不妄的!關鍵是要遇到正法洪傳、高德明師指導,而自身又真能幡然悔過,即使做了非常不好的事情,也有機會脫離苦海回天堂。但是這千百年難遇的機緣,稍縱即逝,一旦碰到,千萬不要錯過!

@*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秋時代的宋襄公備受爭議。他與楚國交戰,因堅持戰爭禮儀被楚軍大敗,自己身負重傷第二年去世。精於陰謀陽謀的毛澤東罵他「蠢豬似的仁義」,在大陸教科書中他被嘲笑批判;可孟子、董仲舒、司馬遷等大儒卻盛讚宋襄公,把他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 孔子說「朝問道,夕死可矣」。後人對這句話有不同層次、不同境界的理解。孔子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曾向老子問道,每次都大有收穫;孔子最後一次拜訪老子時,說「我終於得道了」。那麼孔子最後聞的什麼「道」?得道後他的表現又如何?為何能「夕死可矣」呢?
  • 邵雍每天早晨起床,焚香安坐;到了傍晚,則斟酒自飲;高興時,他還吟詩作樂。邵雍把自己的住處叫作「安樂窩」,意思是安貧樂道者的居處,他自稱「安樂先生」。
  • 清 任熊《人物山水册魯-恭馴雉》(公有領域)
    魯恭擔任中牟縣令,注重用道德感化百姓,不用刑罰的方式。朝中大官袁安聽說這件事,懷疑它不是真的,暗地裡(私下)派人到中牟縣去視察……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