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漢字看人生運道(十五)八字(忠字之十八)

禮樂與國家的命運

作者:陳彥玲

倉頡像。(素惠/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401
【字號】    
   標籤: tags: , ,

一本蒐集了跨越了大約六百年歷史的詩歌記載,也是孔子教學的五經之一的《詩經》也出現在《忠經》的最後一章,用以強調治國中禮樂的重要。《忠經》之《盡忠章第十八》上說:「故明王之理也,務在任賢,賢臣盡忠,則君德廣矣。政教以之而美。(注:君上立教,臣下所敷。)禮樂以之而興。(注:君上制作,臣下所行。)刑罰以之而清。(注:君上恤刑,臣下所化。)仁惠以之而布。(注:君德既備,人懷始康。)四海之內,有太平音。(注:樂至而歌,自然之理也。)嘉祥既成,告于上下。(注:君臣之始於政能,著於群瑞。故其成功可以告于神明也。)是故播於《雅》《頌》,傳於無窮。」強調了國家命運與禮樂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

《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大雅》是君主接受臣下朝拜,陳述勸戒的音樂,《小雅》則為宴請賓客之音樂。而《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讚美治者功德的樂曲,通常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也專指宗廟祭祀用的詩歌。然與敬神敬德相悖離的靡靡之音則令人頹廢不振,精神散漫,若整個國家瀰漫著這樣的氣氛,則百工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業,那麼離民不聊生將不遠矣!所以一個明智的君王肯定十分重視國家上下階層的樂音歌舞,平民有歌謠,上流社會也有他們的歌舞,都是展現出當朝的思潮與精神狀態。

南宋 馬和之《詩經豳風圖卷》(局部)。(公有領域)

《韓非子》論君王的十過裡,就提到了可以亡國的靡靡之音。故事裡記載著衛靈公拜訪晉平公的旅途中,夜宿濮水時聽到了從沒聽過的音樂,他趕緊召來樂師師涓命其譜寫下來。為此還多耽擱了一天,讓師涓能將該曲練習熟悉之後,好去跟晉平公獻藝。晉平公在施夷台上擺酒設宴款待衛靈公,師涓也獻上了新曲。但是,萬萬沒想到,曲子還沒彈完就被晉平公的樂師師曠給制止了。

師曠雖然目不能見,自稱盲臣,但他的聽覺也似乎比一般樂師還靈敏,其精通音律之能,可明辨正邪。他為何在兩國君主的宴席上制止訪國樂師師涓的彈奏呢?因為他聽出來了,那首所謂的新曲其實正是紂王時代音樂家師延的作品,還斷言此曲必然是於濮水旁聽到的,這是怎麼回事呢?那麼我們得來說一說師延的事蹟了。

《拾遺記·殷湯》是這樣描述師延的,說他「精通陰陽,曉明象緯,自上古伏義以來,世遵樂職。到了殷商之時,總修三皇五帝之樂。他彈奏的弦琴樂音可以讓地神出來聆聽,吹奏玉律的時候,眾天神紛紛降臨。在軒轅黃帝的時代,已經年歲數百,他能辨聽眾國的樂聲,就能知曉該國的興亡。夏朝末期的暴政讓他帶著樂器投奔殷商。但商朝紂王後來卻沉溺於淫聲魅色,而且把彈奏清音雅樂的師延拘留獄中,想處他以極刑。師延在獄中彈奏起了清商、流徵、滌角之音。但紂王不但不醒悟,反而說出了嫌棄的話:「此乃淳古遠樂,非余可聽說也。」所以不願釋放他,迫使師延改奏迷魂淫魄之曲,才得以逃走,免得遭炮烙之刑。

到了周武王起兵滅紂時,師延才消失於濮水,有人說他投水自盡,也有說他隱居山水之中了。因此,師曠才點出師涓所彈奏的師延亡紂之靡靡琴音應是在濮水邊聽到的,師曠理所當然地制止了師涓的撫琴。《史記·樂書》上說:「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於倫理者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

然而,師延已不再,師曠亦難尋,能通天地的德音雅樂何處尋覓?被音樂界譽為繼文藝復興之後開創音樂史上新輝煌的神韻交響樂團,不但成功地改變了世界音樂的版圖,也將天人合一的元素藉由東西方樂器的絕妙搭配表現無遺。不只音樂界推崇備至,眾多聽者反饋,他們被神韻交響樂的德音雅樂開啟了心靈深處的善念,濁世中的惡貪俗念被消弭,紅塵中的仇怨恨行被化解。這不只是個人最美好的聆聽饗宴,也是淨化世界的使者。想回到自己生命的純淨,想為這個世間貢獻一些祥和的力量,到場聆聽神韻交響樂的演出會是物超所值的選擇。@#

點閱【神傳漢字看人生運道】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以作畫媒介來命名的叫法更能準確區分不同的繪畫,之所以叫中國畫,從某種意義上是有突出中國文化背景及中國畫本身獨到特點的內涵。
  • 優曇婆羅花形小而雪白,花形如古鐘,莖細如蠶絲,周圍還散著淡淡的光暈。均現一根、一莖、一花之玉體。最奇特的是,此花有莖而無根,卻能不需要養分似地生長在任何地方,水果、玻璃、鋼管、紗窗、衣架、紙張、落葉、牆壁、車胎……具有不可思議之神奇。
  • 「一念」帶動的作用有多大?「一念」竟然會引來果報或劫難,到底是怎麼回事?一起來看看兩位修行數十年的僧人的故事,因為起了「一念」,他們的修行也走到叉路上去。
  • 可以看出,天道、地道、人道有別,但又是相通的(例如「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孔子有說「吾道一以貫之」。不過,孔子辦學重點是講「人道」。
  • 示意圖:唐 周昉《簪花仕女圖》描繪了唐代的宮廷生活。(公有領域)
    中國畫的造型特點就是線,而線集中體現了筆力的功夫,也就是畫之「骨」。這也是衡量畫家技法水平的關鍵點之一,是屬於傳統中國畫中難度較高的基本功練習,同時也是最能反映中國傳統繪畫特點的元素之一。
  • 當人的心偏離道德標準的要求時,不是也反應在了各行各業之中了嗎?在今天書畫技法水平降低的同時,不是同樣因為人心下滑的原因也導致了許多作畫材料質量的劣變嗎?
  • 既然有「命」,不管一個人修為如何高,如果「命」中有「人之加諸我也」的安排,你如何躲得過?事實上,人在迷中,自己的「命」如何是難以知道的,你怎麼能夠妄想「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
  • 最早在《毛詩序》中,釋「雅」為「正」,「正」即「標準」之義,所以「雅」的含義就是代表「正的」、「標準的」。再引申一點講,就是符合正統道德理念的,這樣才能是正的。
  • 蘇軾謫貶黃州的第五年,雖然仍在人生中最大的一場災難中,但他天真不泯,收得怪石數百枚,戲作《怪石供》一篇,給自己取樂,自然的趣味為他解憂,至於生活中清粥不繼今後怎辦?他也能灑脫放下了,想到這自己又是一大笑!從一堆怪石上,蘇軾、佛印和參聊子各自找到了他們思辨人生意義的角度與空間。
  • 欲出自人之本性,孔子並不要求禁慾,而是主張「欲而不貪」(堯曰篇)。「欲而不貪」,就要節慾、寡慾,絕不能縱慾。《道德經》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要做到「欲而不貪」,既要自知、又要自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