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年俗

初三民間故事 老鼠娶親

作者:微光

老鼠娶親報福滿門(容乃加/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22389
【字號】    
   標籤: tags: , , ,

過年歌謠中念唱:「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飽!」想過嗎,為什麼新年初三早睡晚起睡到飽呢?這讓我想起一個廣傳的民間故事「老鼠娶親」。

老鼠娶親

在台灣民間,相傳黃曆正月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大日子,會聽到老鼠吱吱叫的聲音。為了不打擾老鼠娶親的好事,在該晚人們都會儘量提早熄燈就寢,並且在家中的廚房或老鼠常出入的角落,撒上一些米鹽、糕餅與老鼠共享新婚的歡樂和一年來的收成,希望與老鼠打好交道以求今年的鼠害少一些。這些東西俗稱「米妝」,或稱「老鼠分錢」。

民間流傳的「老鼠娶親」故事是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對老鼠夫婦生了一個女兒。他們從小就非常疼愛她。當她長大後又漂亮又乖巧時,他們就想把她嫁給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但誰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呢?

他們認為能照耀大地的太陽當然是最偉大的人啊!於是他們就跑去跟太陽說:太陽先生,我們覺得你是這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我們想把女兒嫁給你。太陽被這突來的問題嚇了一下,心想:如何脫困是好?急中生智地說:謝謝你們看得起我,但我不是這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只要雲一來我就會被遮不見,所以雲比我厲害。

老鼠夫婦為了嫁女兒,費盡心力奔波找尋。圖是各色人物的傳統花燈。(簡惠敏/大紀元)

他們認為也有道理,便跑去問雲說:雲先生,我們覺得你是這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我們想把女兒嫁給你。雲暗中叫苦,怪太陽將他一軍,雲也想把燙手山芋丟出去,靈光一現地說:我才不是這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只要風一來我就被吹跑了。老鼠夫婦有點失望,便跑去找風。風也暗罵雲沒有良心,把他拉入漩渦中,於是硬推託說:我可不是什麼偉大的人物,因為牆能把我擋住,牆才是最了不起的。

老鼠夫婦為了女兒的終生幸福,只好又風塵僕僕地跑去找牆。牆最了解天下父母心,不忍心他們再次被拒絕受傷害,於是心生善念,想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裝著苦瓜臉說:我才不是這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我最怕你們老鼠了,老鼠會在我身上打洞啊!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鼠輩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啊!於是即刻回家,舉行拋繡球選老鼠女婿。總算在大年初三,選了一個青年才俊的老鼠做女婿,把寶貝女兒嫁了過去,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

老鼠夫婦經過千辛萬苦為鼠女兒找到了最偉大的丈夫,原來就在鼠輩中。圖為彰化燈會花燈。(台灣彰化縣政府提供)

因為牆的慈悲,老鼠娶親總算圓滿落幕。也因為怕打擾到老鼠娶親的喜事,所以人們每到大年初三就要早睡晚起,因此過年歌謠中也說:「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飽」,這個故事是不是讓人感覺很溫馨而且又充滿過年的喜氣呢?

「吉利鼠與美力鼠」——2020台灣燈會「小提燈」,採用家喻戶曉的老鼠娶親故事為發想。 (陳柏州/大紀元)

@*#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臺灣府城」臺南有一種傳統民俗,叫做「做十六歲」,一般在黃曆七月七日這一天舉行。相傳這一天是保護孩童的「七娘媽」的誕辰。清初以來,臺南的成年禮為何「做十六歲」不「做二十歲」呢?又是怎麼做呢?
  • 端午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俗節日,往古來今的詩人留下許多描寫端午的詩詞,描繪端午民俗的丰采,教人面對五月五日陰陽之變的應對之道, 同時發出悼念屈原的迴聲。我們將從一首《漁家傲》展開端午畫卷,最後說到蘇軾「三年艾」的端午帖子,試看他表達的心境如何不同於屈原?
  • 櫻花盛開的絢麗、天真,櫻花散落的從容、無垢,將無常與美麗多變,交織成一場返本歸真之旅。許許多多人愛賞日本櫻花,如今「染井吉野櫻」已經成了日本「花見」代名詞,想知道這花名是怎麼來的嗎?還有許多古今有關櫻花的日本文化,來一趟賞櫻的歷史小旅行吧,讓你看到深處更有味!
  • 「煙柳飛輕絮,風榆落小錢。濛濛百花裡,羅綺競鞦韆。」在繁花盛開,柳絮飄飛的季節裡盪鞦韆,這樣閒適的生活圖景可不只是現代人的專屬。早在兩千多年前,鞦韆就已經成為了古代女子一種主要的娛樂活動。今天,就讓我們追尋著歷史的脈絡,談一談鞦韆背後的故事吧。
  • 踢毽子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運動,是古代「博戲」的一種。中國人踢毽子的歷史很長,在漢代的畫像磚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認為踢毽子最初來源於蹴鞠,而蹴鞠相傳為黃帝所作。這麼看來,這小小的毽子,其來歷也非同尋常。
  • 每年的3月17日,紐約市都會在第五大道舉辦盛大的聖派翠克節遊行,這是全球最著名的聖派翠克節慶祝活動之一。聖派翠克節(St. Patrick's Day)的習俗包括穿戴綠色服飾、飲用綠色啤酒或蘇打水、裝飾三葉酢漿草,愛爾蘭矮精靈是常常出現的角色。而在中國,雖然沒有專屬於綠色的節日,但許多飲食文化、民間習俗與傳說,也蘊含著與聖派翠克節相呼應的元素,聯想起來還別有一番風味。
  • 過年在中國各地有著豐富多彩的習俗和傳統,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慶祝方式。但團聚、祭祖、祈福和歡慶的主題在全國範圍內都是共通的。在中國的古代,人們又是怎樣過年的呢?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結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階段轉換的重大意義了。所以在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禮儀,豐富這些日子的內涵,同時也給予人豐厚的祝福!本文就來說說喜獲新生兒的民俗禮儀。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