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

中秋節不烤肉賞回文詩 正讀思妻反讀思夫兩相思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氣: 1251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中秋節不烤肉,那麼玩什麼呢?想是翫月賞景,最是經典最自在。千古以來,月到中秋分外明;往古來今,情到中秋分外濃。昔日的中秋節都是屬於有情人的,詩中有一種回文詩,最適於中秋節的有情天。賞玩回文詩《兩相思》,正看是思妻詩,返看是思夫詩,彷彿巧妙得天衣無縫。

八月十五日這個中秋佳節,古來賞月翫月的名詩不少,其中藏著一種詩才爍爍生輝、深深情思回環相生的回文詩。「回文」(也稱「迴文」)是正讀、返讀(反讀)都能通暢無礙的一種文章形式,回文的單元可以是單句、對句、也可以是全文。回文詩蘊藏錯落的情致,也能展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總不同」的趣味與情致。

回文詩《兩相思》

宋朝有位沒名氣的文人李禺,留下一首回文詩《兩相思》,在月夜放幽光,奇才奇文訴相思。《兩相思》正看是人夫吐露「夫憶妻、父憶兒」的心聲;從文末逐字返讀,是那被思念的妻子款款敘述著「兒憶父、妻憶夫」的心曲。回文詩巧奇葩本來就難得,像《兩相思》對照相映的詩境,在回文詩中更是難得一見。

《兩相思》中借用壺與杯象徵夫與妻,語言曉白流暢,自然流露真摯的天倫之情。來看本詩:

千古以來,月到中秋分外明;往古來今,情到中秋分外濃。有一種回文詩,最適於中秋節有情人賞玩。(Fotolia)

「思妻詩」:

枯眼望遙山隔水,往來曾見幾心知?

壺空怕酌一杯酒,筆下難成和韻詩。

途路阻人離別久,訊音無雁寄回遲。

孤燈夜守長寥寂,夫憶妻兮父憶兒。

丈夫的心聲:

我的妻我的兒,自從離家後,山遙水隔,巴望見到你們,望盡千山萬水,回覆我的是越來越乾枯的眼。往往來來,人隔肚皮,知心難遇,對家的思念越來越濃。

桌上空壺伴空杯,你們依然無恙嗎?還等著我嗎?心中淒然攪繞絲絲惶恐。路途阻,久別離,好久沒有收到你們的音訊了。

又是一個孤燈伴我的夜,燈影中,爸爸回憶起有你們相伴的日子,那些歡聲笑語呀……意難忘!何時我們一家人能再度歡聚??

「思夫詩」:

兒憶父兮妻憶夫,寂寥長守夜燈孤。

遲回寄雁無音訊,久別離人阻路途。

詩韻和成難下筆,酒杯一酌怕空壺。

知心幾見曾來往,水隔山遙望眼枯。

妻子的心聲:

多少長夜,在寂寂的燈孤下,我和兒子惦記著你。寄給你的家書,遲遲沒有得到回信。你離家和我們久別,想你現正在回家的路上?路途遙遙難行?還是發生了什麼亂事,阻塞了你回家的路呢?

想著再給你寄家書,輾轉反側,愁緒讓我難下筆。一旁的酒杯和酒壺一直伴著我,以往我們常在燈下小酌用的,這一刻,我竟是不能拿起杯子,怕飲空了酒,徒留下一只空壺。

我和兒子雖然守著家,卻感到很孤獨,來來往往的僅是說些客套話的。等著你回來,望穿秋水關山難度……。

怎樣的現實因素,讓這一家人兩地遙遙相隔,久久未相見。在《兩相思》中,他們的思念,飛越千山萬水,交繞在孤燈下,他們的堅貞,在一壺一杯間交心。

看那詩中人,相思惓惓,關山難斷。中秋明月夜,千里共嬋娟。年復一年,相思一遍又一遍將中秋月色染遍。

回文詩懷伊人

捲簾、秋聲、花影月,秋夜徘佪;木落、鴻飛、煙海度,有情人隔長川。此情此景,展露在陳大綸的《秋夜月下有懷回文》中。

陳大綸(字伯元,浙江嘉善人),是明代嘉靖八年(1529年)同進士出身。一年秋夜,他寫了這一首《秋夜月下有懷回文》,是嚴謹的七言律詩格式,和上方《兩相思》都是全文往復回文詩。

《秋夜月下有懷回文》

幽情寫寄一書箋,目送飛鴻度海煙。
愁客旅懷時序晚,獨身人怨夜幽偏。
秋聲木落飄前砌,月影花移漸上簾。
留滯此心傷遠別,悠悠歧路隔長川。

回文:

川長隔路歧悠悠,別遠傷心此滯留。
簾上漸移花影月,砌前飄落木聲秋。
偏幽夜怨人身獨,晚序時懷旅客愁。
煙海度鴻飛送目,箋書一寄寫情幽。

《秋夜月下有懷回文》一詩表現幽遠的情意。秋夜,簾上花影月,觸動遊客思念簾下佳人之情, 砌前飄落木聲秋,喚起旅人滯留傷別的愁緒。此回文詩在一去一回之間,虛實情境相生,文字風格自然成章,形成虛實對照、情景相映的趣味。

月可玩,情可味,玩味人生,自在中秋月夜中。年年三五二八時,有人生之情、有思念之景,明月千里共君同!@*

-點閱【 璀璨中華文化 】的亮點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朱熹注解本章:道者,事物當然之理。苟得聞之,則生順死安,無復遺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時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聞道,雖死可也。」又曰:「皆實理也,人知而信者為難。死生亦大矣!非誠有所得,豈以夕死為可乎?」
  • 明朝張居正說:此可見取人者,固不可以無過而苛求,亦不可以有過而輕棄也。是道也,在人君尤所當知,蓋人材識有短長,氣質有純駁。自非上聖大賢,孰能無過,顧其立心何如耳。
  • 笑話人人愛,古人和今人說的笑話可有合拍之處,或是笑點異曲同工?一起來看一則出自東漢邯鄲淳《笑林》的古代笑話:誰殺了陳佗?
  • 此章孔子深嘆世人不知所以為仁之方。為仁之方,主要在己心之好惡。己心真能好仁惡不仁,則當其好惡之一頃,而此心已達於仁矣,焉有力不足之患?常人雖知重仁道,而多自諉為力不足,此乃誤為仁道在外.不知即在己心之好惡。
  • 幽默風趣今人愛,古人也愛。以下是近兩千年前的笑話,出於邯鄲淳(約132—221,東漢末到三國時代)編輯的《笑林》。古人的笑談說了些什麼?晶瑩閃亮的光彩是什麼呢?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