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壓歲錢」怎麼壓歲?

作者:容乃加
過年習俗中的「壓歲錢」帶著鎮壓邪祟的吉祥含意。這錢怎麼「壓歲」呢?(章翠英《古風》/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218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除夕是一年中的大日,圍爐團圓則是一家人一年中的大事。對於家中的孩童來說,除夕還有一件大事,那就是拿到期待中的「壓歲錢」。不過,家家戶戶的長輩都是期待家中晚輩能成為家族的芝蘭玉樹,快快長成,怎麼反而年年給他們壓歲錢「壓歲」呢?這壓歲錢又怎麼「壓歲」呢?

過年習俗 除夕的壓歲錢

我們先來看一首傳統詩詞,表現孩童期待「壓歲錢」的剪影。元朝人吳當在《除夕有感‧其二》詩中說除夕:

華蓋芙蓉翠倚天,髙堂綵服憶長年。
家人共守迎春酒,童穉爭分壓歲錢。

童穉(音「稚」)就是幼童。在除夕夜,家人相聚守歲,迎接來年的第一杯春酒,孩童則是熱切地守候著壓歲錢。

壓歲錢是家中的長輩給晚輩幼童的,清末名士林占梅的《乙丑除夕團圓歌》描寫他給晚輩壓歲錢的情景:「分與壓歲錢,並戒毋蕩佚」。除夕團圓夜,他給晚輩壓歲錢的同時,勉勵子孫小晚輩們循規蹈矩,努力向上,不要放蕩心性,傳承了家教的意含。

另外,也有給糖果,都稱為「壓歲」,也作「押歲」。清代名作《紅樓夢》中除夕的一幕,就有反映當代生活的描寫。第五三回記載寧國府除夕夜分壓歲錢的一幕:「賈母笑道: 『一年家難為你們,不行禮罷。 』男一起,女一起,一起一起俱行過了禮,左右設下交椅,然後又按長幼挨次歸坐受禮。兩府男女、小廝、丫鬟,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禮畢,然後散了押歲錢並荷包金銀錁等物。」這裡的「錁」是用金銀鑄的狀如小饅頭的小錠。

壓歲錢怎麼壓歲

一種「壓歲錢」。(fotolia)

清代風土誌《燕京歲時記·壓歲錢》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就是取一長段彩繩穿過銅錢編成龍形,然後放到孩童的睡床腳下壓住,稱為「壓歲錢」。

「壓歲錢」古代又稱「厭勝錢」、「壓祟錢」或「押歲錢」等,是在除夕時為了驅除「祟」這種嚇人的怪物,放在小孩童床頭、床腳用來「壓祟」的錢。後來長輩在除夕給小兒的紅包,就成了「壓歲錢」。原來,「壓歲錢」原來是「壓祟錢」。

「厭勝」的起源

這種吉祥的錢幣在古代稱為「厭勝錢」(厭通壓),是作為「鎮物」,用來壓制「祟」這種怪物,讓它不能對孩童作祟使壞。歷代古籍中不乏「厭勝」的記載,在周代的祭祀中就有「厭勝」的作法,在祭祀土地神的時候,用甑作為鎮物。[1] 《通典‧郊天下》中也有提到「聖人厭勝之術」。《太平廣記·老子》有這樣的記載:「消災辟惡……厭勝教戒,役使鬼魅之法」。由此來看,厭勝之法也可以驅使鬼魅。

從歷史源流來看,取「鎮物」來「厭勝」壓制不祥的鬼祟,以取得吉祥的結果,這種作法起源非常早,也流傳成為風土習俗。「壓祟錢」是用吉祥的金屬錢幣來鎮邪壓祟求取平安,和新年放鞭炮驅除邪魔是一樣的思維理路,後來就轉變成「壓歲錢」了。後人在給予家中孩童「壓歲錢」的同時,也賦予了教育的意義與功能。例如促進倫常關係,鼓勵教導孩子怎樣表現適當的禮儀,怎樣善用壓歲錢等等,都是「壓歲錢」積極的作用。

註釋:[1]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 『祝、史、宗人告社(杜注云「宗人,禮官也」;案:即周禮大小宗伯)覆之以甑。 』此蓋厭勝之術,未詳其義。」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朱熹注解本章:道者,事物當然之理。苟得聞之,則生順死安,無復遺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時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聞道,雖死可也。」又曰:「皆實理也,人知而信者為難。死生亦大矣!非誠有所得,豈以夕死為可乎?」
  • 明朝張居正說:此可見取人者,固不可以無過而苛求,亦不可以有過而輕棄也。是道也,在人君尤所當知,蓋人材識有短長,氣質有純駁。自非上聖大賢,孰能無過,顧其立心何如耳。
  • 笑話人人愛,古人和今人說的笑話可有合拍之處,或是笑點異曲同工?一起來看一則出自東漢邯鄲淳《笑林》的古代笑話:誰殺了陳佗?
  • 此章孔子深嘆世人不知所以為仁之方。為仁之方,主要在己心之好惡。己心真能好仁惡不仁,則當其好惡之一頃,而此心已達於仁矣,焉有力不足之患?常人雖知重仁道,而多自諉為力不足,此乃誤為仁道在外.不知即在己心之好惡。
  • 幽默風趣今人愛,古人也愛。以下是近兩千年前的笑話,出於邯鄲淳(約132—221,東漢末到三國時代)編輯的《笑林》。古人的笑談說了些什麼?晶瑩閃亮的光彩是什麼呢?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