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小故事】

遭遇熒惑守心之象 攘災延壽作法不同結果大不同

作者:允嘉徽
火星古稱熒惑。「熒惑守心」被視為於君於國有大凶。(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748
【字號】    
   標籤: tags: ,

「熒惑守心」是一種天文現象,是指火星在心宿內發生「留守」的現象。是古代中國被認為大凶的天象。李淳風《乙巳占‧卷第五》指出「火(星)所行之處留守之,皆為大禍,君死國亡。若其君修德,則不為咎而加福。」

宋景公三言退熒惑 延年益壽

春秋時代宋景公三十七年 ,公元前480年,出現了熒惑(火星)守心的天象。當宋景公知道熒惑星進入心宿的情況,感到非常擔憂,於是召見了太史兼司星官子韋,詢問此星象深入的意含和應對之道。

景公問道:「為何熒惑星進入心宿位置呢?」子韋回答說:「熒惑星代表著上天的懲罰,而心宿對應地上宋國的領土,這意味著禍患將臨到君王身上。但是,這禍患是可以轉嫁給宰相的。」

景公說:「宰相與寡人一起治理國家,有如我的手我的腿。」

子韋又說:「那也可以轉嫁給百姓。」景公說:「如果百姓沒了,那我要當誰的君主呢?寧可我一個人死。」

子韋又提出說:「那可以將災禍轉移到一年的農業收成上。」景公說:「一旦農作物受害欠收,人民將會飢餓而死。做一個君主,殺害人民讓自己活命,這樣的君主還有誰會跟隨呢?還能是君主嗎?既然這是寡人的命數,你就不要再說什麼了。」

聽完景公的話,子韋馬上離開位子,鄭重地向北方天帝所在的方向拜了兩拜,然後對景公說:「臣下恭賀大王!天雖居於高處卻可以聽到地上的一切。君主說了至德之言三次,天必賞賜君主三次。今天晚上熒惑星將後退三舍(一座星宿為一舍),您將可以延壽二十一年。」

景公問道:「你怎麼知道的?」子韋回答:「言出三善必有三賞。熒惑星後退一舍要經過七顆星,一顆星代表一年,三七二十一,所以臣說您可以延壽二十一年。臣請求今晚守候在宮殿外觀察熒惑星,如果熒惑星不後退,臣甘願一死。」景公同意了。

當天晚上,熒惑星果然後退三舍。

太史公云:「景公謙德,熒惑退行。」其後,宋景公又活了二十多年。

漢成帝移災宰臣  最終無益

漢成帝綏和二年(甲寅,公元前七年)春天,出現熒惑守心,當時的宰相翟方進非常憂慮,不知原因所在,不知如何是好。

郎官賁麗擅長星術,說大臣應當承擔這場災難。成帝隨即召見了宰相翟方進。方進回到家後,尚未有來得及提出應對的建議,成帝的詔書就下來了,責備他未能有效治理政事,導致國家種種災難都出現了,讓人民陷入窮困之境。成帝又說: 「不忍心退去君的相位,遣尚書令賜君尊酒十石和一頭牛,建議君自己審慮怎樣自處!」

方進在當日就自盡。成帝保密了此事,派遣九卿官員前往翟宅贈送印綬,賜與車轎和禮物,並親臨數次弔唁,給予極特殊的禮遇。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提出對「移災」的看法。他說古人晏嬰有言:「天命不慆,不貳其命。」是禍是福有天命,怎能可以轉移災禍給大臣呢!昔日楚昭王、宋景公不忍移災到卿相身上,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做就像將內臟的疾病移到手足,毫無益處。假如其災可移,仁君猶不肯為,何況是不可轉移!

司馬光還說,假使翟方進的罪不至於死而誅殺他來承擔大變之罪,是欺騙上天;翟方進如果有罪當公開受刑,卻秘密誅殺他又以厚葬來掩飾,是欺騙人民。

宰相翟方進死於二月。而後,就在三月,一向強壯無病的漢成帝崩於未央宮。

熒惑守心之星象是凶象,然而如李淳風所言「若其君修德,則不為咎而加福」。宋景公遇到熒惑守心之象,真心出三善言而得福,熒惑退三舍,景公得以延壽二十多年。漢成帝的作法則是給了一個反面的例子。司馬光說,在熒惑守心的天象之下,想要瞞天欺人最終毫無益處,是不知命的表現。

由此可見,不論是對君王或一般人來說,修德都是禳禍的上上之策!

參考資料:《呂氏春秋‧季夏紀‧制樂》 《史記·宋微子世家》《資治通鑑‧漢紀二十五》《乙巳占》@*

─點閱【皇帝小故事】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詩經‧大雅‧抑》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意思是白玉上面的污點,還可以把它磨掉;但說話不謹慎而出錯,卻是無法挽回的。南容「三復白圭」,目的是告誡自己說話要謹慎。孔子認為南容這樣的人,無論「邦有道」還是「邦無道」,都能明哲保身。
  • 七夕是指黃曆七月七日之夜,古來也稱為七巧節、乞巧節、七姐(織女)誕,從古到今,圍繞著種種民俗和傳說,主題就是有情有義的婚姻,所以七夕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恩愛夫妻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句詞怎麼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七夕金句呢?「織女牛郎會七夕」的傳說故事有多古老呢?
  • 堯夫(邵雍)的《漁樵問答》,字字全是精煉的道理;東坡的《漁樵閒話》,句句都是妙喻。沒有道理,就無法入人心;沒有妙喻,就不能啟發人。明朝刑部郎中、藏書家,自號清常道人的趙琦美(開美)認為,這兩本漁樵看人世之書,狀似意在言外,可又像人世間的一經一緯,提綱挈領,讓人容易理順人生的大方向,言不盡處,耐人尋味!漁樵閒話唐代瘋和尚萬回給唐明皇的預言,傳述了什麼人間道理?
  • 君臣、朋友既然是「人合」,怎麼「合」?皆以「義」合者也。「義」,是仁義之義。義者宜也。為臣者,君有過則當力諫,諫之不從則當去;為友者,人有過則當忠告,告之不可則當止。如果超過這個度,就會走向反面。
  • 「德不孤,必有鄰」,就孔門教學而言,強調修德,自然也含有人不能獨修成德,必求師友夾輔之意,所謂「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篇)。而在混亂之世,「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更是給人以巨大的激勵。
  • 記得小的時候,電子計算器還未普及,商店櫃檯基本用的都是那種木製的算盤。不知道為甚麼,我尤其愛聽櫃員流利清脆的撥珠聲,噼嗒啪嗒,像是在彈奏一首動感的曲目。可時過境遷,算盤被電腦所取代,那些熟悉的場景已然漸行漸遠……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聊一聊中國古代的計算器-算盤。
  • 本章主旨慎言貴行。「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中的「欲」字,妙,強調君子的主觀努力。朱熹引謝氏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錢穆解說:敏訥雖若天資,亦由習。輕言矯之以訥,行緩勵之以敏,此亦變化氣質,君子成德之方。
  • 對一個明智的人,「約」表現在方方面面。史書上記載:大禹的時候,儀狄善於造酒。大禹一飲,味道甘美。但是,大禹從此疏遠儀狄,戒掉這美味可口的酒,並且說:「後世一定會有因縱酒而亡國的君主。」
  • 在孔子看來,那時的人,德行好,學者沉靜簡默,不肯輕易出言。因為其學務為己,志在躬行,言忠便要盡忠,言孝便要盡孝,句句言語都有下落,心裡才安。
  • 不孝何能仁?當知能對別人有同情,能關切,此乃人類心情之最可寶貴者。孔子特就孝道指點人心之仁。人當推廣孝心以達於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