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論語‧里仁‧七》)
【注釋】
黨:一說為類別,如君子、小人,君子過於厚,小人過於薄。一說為朋黨、鄉黨,人之過也,往往容易袒護親友。
觀過,斯知仁矣:仁一說為仁德,只觀其人之過失處,便知其人心中仁的分數了。一說仁同「人」,觀過知人。
【討論】
本章文字精約,理解上的分歧很多,有人說「這章的意義,究難十分明了」。本文也僅僅介紹幾種不同的理解,不敢定論。
關於「人之過也,各於其黨。」大多數解說為:人是各種各樣的,人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什麼樣的錯誤就是由什麼樣的人犯的。《論語注疏》說,言人之為過也,君子小人各於其類也。由此產生了「觀過識人法」。
不過,也有人將「黨」理解為朋黨、鄉黨。孔子說過「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靈公》) 陳司敗也說過「吾聞君子不黨」(《述而》)。就人之常情而言,親友有過,往往袒護,不容易論公道。也通。
關於「觀過,斯知仁矣」。一種解說把「仁」當作「人」,《論語》中有這種用法(如《雍也》裡說「井有仁焉」),有的《論語》版本這裡的「仁」字就作「人」字。如此,這句就可翻譯為:觀察一個人所犯錯誤的性質,就可以知道他的為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會使用這種方法。
不過,《論語》前面也講過識人。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為政》)而且,本篇主講「仁」,前面諸章都講仁;因此,本章把「仁」理解為其人心中是否有仁德,似更妥帖。
如此,此句可翻譯為:觀察人的過錯,便可知是其否具有仁德了。《論語注疏》進一步解說:觀人之過,使賢愚各當其所。若小人不能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過,當恕而勿責之,斯知仁者之用心矣。
事實上,仁人亦難免無過。但仁人之過,無論從其過錯性質來看,還是從其對待過錯的態度來看,皆迥別於不仁之人。例如,姐姐死了,子路服喪,到了除服之日他還未除。孔子便問道:「為何不除服呢?」子路說:「我的兄弟很少,因此不忍心九個月就除服啊!」孔子說:「先王制定的禮,對君子而言就是教他如何適當控制自己的情感。」子路聽完之後,便脫下喪服。(《禮記‧檀弓上》)這裡的子路之過,更見其宅心之仁厚。
明朝張居正給小皇帝上課時講到這,說得直白:此可見取人者,固不可以無過而苛求,亦不可以有過而輕棄也。是道也,在人君尤所當知,蓋人材識有短長,氣質有純駁。自非上聖大賢,孰能無過,顧其立心何如耳。小人回互隱優,有過卻會彌縫。君子磊落光明,有過不肯遮飭。故小人常以欺詐而見容,君子或以真率而得罪,是不可不察也。且如漢之汲黯,面折武帝,是他狂戇之過,然其心本是愛君;矯詔發粟,是他專擅之過,然其心本是愛民。仁者之過,大概如此。人君若以此體察群臣,優容小過,則人人得盡其用,而天下無棄才矣!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