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年俗「故事」:春聯普及百姓家 由於這一人

作者:容乃加
春聯何時普及天下百姓家?(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76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除夕前,什麼時候換上新春聯好呢?一般是在祭灶神、大掃除之後就可以黏掛了。門楹上掛上春聯,將冬天的氣氛一轉成新春,千門萬戶立即煥然一新。在中華文化史上,當前的這種遍及百姓家的紙春聯是何時開始黏掛的呢?

在千年前的宋代,新年掛「桃符」的習俗就很普遍,但是那時的桃符還不是紙春聯。北宋王安石《元日》詩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爭把新桃換舊符」,南宋末年都城臨安風俗志《夢粱錄》記載除夕「釘桃符,貼春牌」。由「新桃」和「釘」的動作來推想,當時的桃符應是鐫寫在桃木板的對子。

春聯何時普及百姓家

在紙上寫上祈福的好對子,遍貼千門萬戶是在明代,那時民間有人稱「春聯」,而官府行文仍稱「桃符」。明太祖朱元璋有個興趣,就是微服出行觀賞春聯,玩味春聯,樂在其中。他下詔除夕前無論公卿士大夫,還是庶民百姓家,都要在除夕日於門外貼上春聯一副,他將觀賞玩味。[1]

明太祖下詔,無論公卿士大夫,還是庶民百姓家,都要在除夕日於門外貼上春聯一幅。(Shutterstock)

再看明代北京風俗記《宛署雜記》的記載,可以發現明代朝廷積極提倡春聯,從中央推動到各地方的實況。明朝明令官府,從中央到地方府縣在新官上任時,及新年時都要貼桃符、門神;還有如土地祠(土地公廟)、後方宅門等處在新年也要貼「桃符」。甚至連貼多少副、公庫給開支多少錢都有詳細規定。

可見,由於明太祖透過朝廷的規定,推展了春聯普及各級官府以至地方百姓家、土地公廟。明代春聯的普及在文學著作中也留下了顯影,例如明代的跨時代巨作《西遊記》《儒林外史》中都提到了「春聯」。

明太祖趣在春聯

明太祖愛看春聯、賞春聯,也愛作春聯。他曾御書春聯一副,送給開國功臣中山王徐達,表揚他非凡的功勳:「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2]

除夕日,太祖微行出行民間,觀賞百姓家門外的春聯,樂在其中。一次他偶然看見有一戶人家沒貼春聯。一問,原來是閹豬的人家,並不識字,還沒找人幫忙寫春聯,於是他親自動筆為這戶人家寫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後來,太祖再次微服出巡,經過這戶閹豬人家,還是沒見到春聯貼掛上,就問了緣故。這戶人家回答說:「因為知道是皇上的御書,就高懸在中堂,每天燃香祝禱聖上,為獻歲祈福。」太祖大喜,送了這家人五十兩銀,幫助他們換個職業。[3]

雖然現代貼春聯的風尚慢慢式微了,若在歲末年尾的除夕前貼上春聯,迎來春風送暖,同時也將會帶給人萬里乾坤一夜新的氣象!
——
[1]見:清代陳尚古《簪雲樓雜說》「春聯」條記述。
[2]見:明代周暉《金陵瑣事‧卷一》「春聯」條記述。
[3]同註[1]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風姿倜儻的馬驥在經商旅程中遭遇颶風,漂流到了大羅剎國,在那裡鬆綁了自己一向的道標準求得一官。終於他還是厭棄了塗面自污的日子,無心插柳,反而因緣際會在海市龍宮結了「奇緣」。然而,他為何從「仙境」又返回人間呢?
  • 風姿倜儻的馬驥在經商旅程中遭遇颶風,漂流到了大羅剎國,那是個美醜愛尚迥異於華夏的「鬼域」。處處碰壁的馬驥,塗面自污,討好權貴、大王終而得到一個官職,終因一念之轉離開了「鬼域」。此後,他無心插柳,反而因緣際會在海市龍宮結了「奇緣」。
  • 蒲松齡《聊齋誌異》的《羅剎海市》中,有鬼、人、仙三個界域。風姿倜儻的馬驥在經商旅程中意外地到了大羅剎國,那是個美醜愛尚迥異於華夏的「鬼域」,在那兒處處碰壁的他把臉塗黑,迎合了權貴,終於得到一個官職,又因一念之轉離開了「鬼域」。因緣際會,他巧入龍宮「仙境」結奇緣,然而他為何又返回人間呢?
  • 邵雍每天早晨起床,焚香安坐;到了傍晚,則斟酒自飲;高興時,他還吟詩作樂。邵雍把自己的住處叫作「安樂窩」,意思是安貧樂道者的居處,他自稱「安樂先生」。
  • 清 任熊《人物山水册魯-恭馴雉》(公有領域)
    魯恭擔任中牟縣令,注重用道德感化百姓,不用刑罰的方式。朝中大官袁安聽說這件事,懷疑它不是真的,暗地裡(私下)派人到中牟縣去視察……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