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

冬至祈福六宜三不宜 古人迎祥避災殃的作法

作者:容乃加
冬至日天地相交,迎來一陽生。怎樣與天地合一,順應其變,利用古人的智慧,迎祥接福避災殃呢?(龔安妮/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255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冬至在一年中是個大日子,無論是在節氣上,或是在民俗節慶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裡,古人也教導人怎樣過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災殃。可知道冬至日哪些事適合做,哪些事不宜?一起來參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為:

1. 養陽氣 飲食宜暖不宜冷

在冬至日宜養身體的陽氣。明代高濂所著養生專書《遵生八牋》云:「冬至日,陽氣歸內腹,宜溫暖物入胃,易化。」就說這一天入胃的飲食要取用溫熱的食物,避免生冷冰涼的。冬至日,天地「一陽生」,陽氣復萌,對應到人體,陽氣歸於內腹部,所以取用溫熱的食物,容易化為營養為己身所用。

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說:「……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可食用一些滋陰潛陽(治療陰虛、肝陽上亢)的食物為宜,例如:冬季當令的栗子、棗子、桂圓,還有海參、羊肉,海帶、核桃、韭菜、深綠色蔬菜等等。這些食物適合冬至補腎,容易吸收轉化,藏精固本。

2. 食赤小豆粥防疫鬼

在冬至這一天吃赤小豆粥,防疫鬼。唐《纂要》和南北朝《荊楚歲時記》都說:「共工氏子不才,以冬至日死,為疫鬼,畏赤小豆。是日,以赤小豆煮粥厭之。」共工氏是上古時代的水神,他有個不才的兒子死於冬至日,化為疫鬼。因為他怕赤小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赤小豆粥來吃,以驅除疫鬼。《歲時雜記》也記載:「(冬)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門(闔家)食之,可免疫氣。」冬至來一碗紅豆圓子湯打牙祭慶團圓,健康防疫皆宜。

3. 迎接陽氣

冬至日天地「一陽生」,我們的身心怎麼迎接一陽之氣?《千金月令》建議一種冬至日迎接一陽之氣的做法:「至日,於北壁下,厚鋪草而臥,以受元氣。」就是說冬至日靜臥於北面的牆壁之下,可以迎接一陽之氣,前提是要用厚厚的草墊來給身子保暖。現代人要取得一堆草不容易,如果家裡有厚厚的日式榻榻米,或是草蓆底下加厚墊,或可代用也。同時上方再加個暖毯,一定要注意保暖身子。

4. 早臥晚起 守閉藏之道

《黃帝內經》教人在寒冷的冬天裡,身心要順應自然之變,守閉藏之道來養身:「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就是說冬季作息(冬至即冬季的中點)宜早臥晚起,大約晚上九點、十點就寢,早起與日昇同步。日常要做好保暖,不要讓皮膚裸露,去寒就溫。同時,在心理面,也要休養生息,讓經營人生、追求成就的計劃若伏若匿,以待來春。

《黃帝內經》教人在寒冷的冬天裡,身心要順應自然之變,守閉藏之道來養身,早臥晚起,與晨曦同步起床。(Shutterstock)

5. 冬至水宜調理身體

《本草綱目》說冬至水:「宜浸造諸風脾胃虛損諸丹丸散及藥酒,久留不壞。」冬至日的淨水是一寶,久留不壞,適合用來浸造藥材調理身體(須請教專業醫師)。

6. 送鞋襪 關懷舅姑

北魏崔浩《女儀》云:「近古至日,婦上履襪於舅姑,踐長至之義。」長至就是「冬至」,因為這一天是日影最長的日子,且從這一天之後,白日開始漸漸延長。在魏晉南北朝時代,有贈送鞋襪給舅姑(丈夫的父母)的禮義,祝賀他們長壽百福。利用歲時節慶,適時對家長輩表達關懷,發揚古傳的情義禮儀,可以促進家庭的融洽,增進生活的美滿幸福。

7. 不宜多言避相爭

古人提醒人冬至日勿多言,什麼道理呢?《禮記》月令說仲冬(冬至)之月:「是月也,日短至,陰陽爭,諸生蕩(動)。」就是說,冬至時,日短至,而從冬至之後,陽氣將萌發而回升,故而發生陰陽相爭的動盪,此時各種生命也處在動盪之中。在冬至處動盪,勿多言,可免去相爭之災。

《遵生八牋》說冬至:「是日勿多言,當閉關,靜坐,以迎一陽之生,不可用作。」此話傳達了宜靜不宜動的意思。《易經》象說冬至:「雷在地中(冬至之卦為坤雷復卦),復(陽氣始來復)。」《程傳》解釋:「陽始生於下,而甚微。安靜而後能長,先王順天道,當至日,陽之始生,安靜以養之。」就是說在冬至日陽氣才萌發,還非常微弱,所以不宜多言,也不宜動,宜安靜身心以養陽氣。古人建議的方法是閉關靜坐,以免干擾陽氣的生發。

8. 不宜聲色嗜欲

《禮記》月令說冬至:「君子齋戒,處必掩身,身欲寧,去聲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之所定。」意思是說在冬至這天地間陰陽循環轉折的時點,陽氣將打破全陰的局面,冬眠的生命也在待旦之中,那麼人也要順從陰陽之變。所以在冬至日宜齋戒,去聲色,禁嗜欲,掩身保持精氣,安體寧心,以靜待動,順從自然之變。

《纂要》冬令第五之中告訴人們「(冬至)前後各五日別寢」。冬至時要安養初萌的微弱陽氣,所以在冬至以及前後各五日宜齋戒別寢為好。

9. 不宜出遊

《神農書》云冬至忌出遊:「冬至……不可出遊,必有憂悔。」古代官府在冬至日就閉關門不開放,使商旅不得行,人君休朝放假,不省視四方。這個時候天地寒凍,門禁不通,路上不行人,所以此時出門,於天地人的條件都不合宜,出門必有憂。

寒冷冬至日天地相交,迎來一陽生。我們若能與天地合一,順應其變,利用古人的智慧,掌握宜忌,自然更接近迎祥接福避災殃之路!當然,古今環境變動差異很大,古人的作法不見得能夠完全再現於今日,不過,若能掌握思其思維的理據,也能夠提昇我們自身對冬至節內涵的體悟。@*#

參考資料:《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歲功典‧冬至部》

──看更多【節氣與生活】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推薦閱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處暑」既然已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了,那麼這節氣為何帶著「暑」字叫「處暑」呢?處暑節氣古有「七月流火」名言,到底流什麼「火」?是什麼意思?處暑的當令食物、養生要則是什麼? 
  • 2025年是從8月7日開始。從立秋到秋天第二個節氣處暑前這段日子,還處於三伏天的時段,盛夏餘熱未盡,秋陽肆虐,素有「秋老虎」之稱。俗話說:「秋老虎會咬人!」因為這期間的燥熱耗氣傷津,容易使人生病。立秋民俗和養生也多有相關。在這隱藏「肅殺」的秋季裡,生活養生要掌握哪些要點呢?如何補秋呢?
  • 大暑到了,炎炎夏日能「進補」嗎?炎熱會使人食慾欠佳,火熱心煩,怎麼進補呢?除了生活作息、精神的調節之外,中醫講「醫食同源」,講究五行相生的食補。本文為你掌握長夏大暑的食補養生要點--養脾胃,結合中醫和民俗的養生智慧,提供十種便利的炎夏食補方。
  • vegetable garden
    俗諺說:「小暑過,一日熱三分。」小暑是黃曆六月節,此際在長江淮河流域是「出梅、入伏」的轉折點,梅雨一收,天氣就迅猛炎熱起來。夏天最後一個月,小暑連大暑,也正是一年中最灼熱的時節。在這樣的時節能做些什麼呢?灼熱難耐之下如何養護身心?有哪些智慧養生的方法嗎?
  • 夏至在每年6月20—22日之間到來,古來不論中外的節俗中都很重視夏至這一天。可知道夏至之「至」包含哪些意義?夏至的重要傳統內涵為何?夏至到了當注意哪些生活宜忌?夏至名花是哪一種?
  • 「芒種」這個節氣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呢?「芒種」源自「芒」和「種」……。芒種特色養生要事,建議人們在仲夏生活留心三大事,有助於過好日子。「芒種」養生補精古來推一寶,是什麼呢?本文告訴你。
  • 「小滿」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每年約在公曆5月20日到22日之間交節。「小滿」表示農作物生長的現象,這時正是吃「苦」嘗「新」的好時節。小滿,提醒人們品嚐生活好滋味,也展現了季節的保健之道,讓人感受向上生長而盈滿的青春氣息。
  •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視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元代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 西曆5月5日就要入夏了,人體也會進入生長循環的旺季!古代的中醫非常重視順應四時變化的自然養生醫理。那麼,進入炎熱的夏天怎麼養生?中醫強調夏天是人體「養長」、「養心」的季節。當然養心養得好,能讓人有美顏色。 在立夏時怎麼掌握養生原則?結合中醫智慧與民俗養生概念,這九要點給您參考。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