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手機的古代小孩都玩些什麼?

作者:新竹
《昇平樂事圖‧鵝燈踢毽》。(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211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如果說有什麼問題困擾著現在的家長,那麼手機遊戲成癮一定排在首位。許多家長想幫孩子戒網癮,卻因種種原因無法實施。那麼,在沒有手機的古代,兒童都玩些什麼呢?又有哪些玩具仍然適合我們現代的小朋友呢?

魯班鎖(孔明鎖)

魯班鎖,也叫孔明鎖,民間還有「別悶棍」「六子聯方」「莫奈何」「難人木」等叫法,它是脫胎於中國古代房屋榫卯結構的一種益智玩具。早年木工師傅授徒時,就是讓徒弟練習製作魯班鎖來提升手藝的。

中國傳統榫卯結構。圖片取自北宋著名建築師李誡《營造法式》。(公有領域)

那麼何為卯榫呢?它是兩個木製構件之間採用一種凹凸處理的連接結構,凹進部分叫卯,凸出部分叫榫。其特點是不需要使用釘子,利用卯榫原理就可以將物件牢固地結合在一起。魯班鎖根據榫卯相互契合的原理,一榫一卯,一凸一凹,六根木頭吻合而成。它每根條棍在不同的位置雕刻凹槽,將所有條棍組合好後,再將一根 「鎖棍」完整地插進結構中,便可使其穩定不散,是一種非常精妙的卯榫結構。

組合成功的魯班鎖會成為一個穩定的結構體,玩家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才能成功拆卸,否則不會散開,是有相當難度的玩具。它不僅鍛鍊孩子的智力,還通過觸摸、觀察讓孩子從感官上建立起立體幾何、數學、物體結構等概念。

順帶一提的是,現在年輕人中流行的解謎類的玩具(puzzle),很多玩具的內部構造都和魯班鎖有異曲同工之妙。

現在年輕人中流行的解謎類的玩具(puzzle),很多玩具的內部構造都和魯班鎖有異曲同工之妙。(Shutterstock)

踢毽子

中國人踢毽子的歷史很長,在漢代的畫像磚上已有踢毽者的形像了。古人認為踢毽子最初來源於蹴鞠,而蹴鞠相傳為黃帝所作。這麼看來,這小小的毽子,其來歷也非同尋常。

毽子的組成很簡單,為毽鉈和毽羽兩部分,毽鉈多用鉛、錫或幾片銅錢,而毽羽則多用雞羽,製作起來非常方便,因此也有利於這項運動的傳播,甚至成為一些地區過年過節的「歲時」活動。

踢毽子的方法很多,「有裡外廉、拖槍、聳膝、突肚、佛頂珠、剪刀拋之名色」(《燕京歲時記》)。踢毽子可以邊跑邊踢,除了用腳踢,還可以使用膝蓋、腹部、頭部玩出各種花式。

踢毽子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多人踢時,互相傳遞時可以踢出各花式,好不熱鬧。

由於踢毽子花樣繁多,可難可易,不但孩子們喜歡,也常常受到女性的歡迎。清代李聲振《百戲竹枝詞》中的《踢毽兒》:「青泉萬選雉朝飛,閒蹴鸞靴趁短衣。忘卻玉弓相笑倦,攢花日夕未曾歸(數人更翻踢之,名曰攢花)。」女孩們踢著、嬉笑著,玩得痛快了,索性脫掉外套。一直踢到夕陽西下,女孩們都笑倦了,還留戀於踢毽子的歡樂之中。

踢毽子既鍛鍊了身體,又能從中獲得十足的樂趣,因此能根植民間,延續千年不衰。

踢毽子既鍛鍊了身體,又能從中獲得十足的樂趣,因此能根植民間,延續千年不衰。(Shutterstock)

七巧板

七巧板也稱「七巧圖」,北宋黃長睿所著的《燕几圖》記載,他設計了一套可以自由拼擺的桌几,可根據宴席上來客的數量隨意擺放拼接,稱為「燕几」。經過唐元的發展,到了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年)有「養拙居士」寫成《七巧圖》一書刊行後,其形制乃成定式,即大三角形兩塊、小三角形兩塊、中三角形和正方形、菱形中一塊,合成一個正方形或一個長寬二比一的長方形。

圖片取自宋朝《燕几圖》。(公有領域)

七巧板看似簡單卻設計精妙,變化無窮,而且玩法各異。通常來說,七巧板有4種主要的玩法:

1. 個人創造,玩家隨意創造自己喜愛的圖像,可以是花鳥魚蟲,也可以是建築景觀,這也是七巧板最普遍的玩法。
2. 據影列形,玩家根據已知的圖形,拼出一種或幾種排列方式,非常考驗創作能力。
3. 按圖拼形,玩家必須通過已知的圖形拼成該圖案。這種玩法可以一人玩,也可以多人同時比賽拼圖的速度。
4. 數理探究,玩家利用七巧板來證明數理問題,參照不同的排列組合進行拼接,形成千變萬化的圖形。這種是比較高階的玩法。

七巧板可以提高孩子的形狀概念及視覺的分辨能力,還能鍛鍊孩子的創造力和記憶力,完全可以作為電子遊戲的替代品。

清朝嘉慶年間清朝嘉慶年間出版的《七巧圖合璧》插圖。(公有領域)
七巧板可以提高孩子的形狀概念及視覺的分辨能力,還能鍛鍊孩子的創造力和記憶力,完全可以作為電子遊戲的替代品。(Shutterstock)

結語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古代的孩子也是一樣的,除了上述幾種外,還有風箏、捻轉、陀螺、風車、竹馬等各式各樣的古代玩具。如何寓教於「樂」,選擇適合孩子的玩具,讓他們在玩的過程中提升智力、體力、觀察力和創造力,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又不沉迷其中,或許是當下家長們幫孩子遠離電子產品的一種可行的途徑吧。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詩經‧大雅‧抑》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意思是白玉上面的污點,還可以把它磨掉;但說話不謹慎而出錯,卻是無法挽回的。南容「三復白圭」,目的是告誡自己說話要謹慎。孔子認為南容這樣的人,無論「邦有道」還是「邦無道」,都能明哲保身。
  • 七夕是指黃曆七月七日之夜,古來也稱為七巧節、乞巧節、七姐(織女)誕,從古到今,圍繞著種種民俗和傳說,主題就是有情有義的婚姻,所以七夕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恩愛夫妻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句詞怎麼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七夕金句呢?「織女牛郎會七夕」的傳說故事有多古老呢?
  • 堯夫(邵雍)的《漁樵問答》,字字全是精煉的道理;東坡的《漁樵閒話》,句句都是妙喻。沒有道理,就無法入人心;沒有妙喻,就不能啟發人。明朝刑部郎中、藏書家,自號清常道人的趙琦美(開美)認為,這兩本漁樵看人世之書,狀似意在言外,可又像人世間的一經一緯,提綱挈領,讓人容易理順人生的大方向,言不盡處,耐人尋味!漁樵閒話唐代瘋和尚萬回給唐明皇的預言,傳述了什麼人間道理?
  • 君臣、朋友既然是「人合」,怎麼「合」?皆以「義」合者也。「義」,是仁義之義。義者宜也。為臣者,君有過則當力諫,諫之不從則當去;為友者,人有過則當忠告,告之不可則當止。如果超過這個度,就會走向反面。
  • 「德不孤,必有鄰」,就孔門教學而言,強調修德,自然也含有人不能獨修成德,必求師友夾輔之意,所謂「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篇)。而在混亂之世,「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更是給人以巨大的激勵。
  • 記得小的時候,電子計算器還未普及,商店櫃檯基本用的都是那種木製的算盤。不知道為甚麼,我尤其愛聽櫃員流利清脆的撥珠聲,噼嗒啪嗒,像是在彈奏一首動感的曲目。可時過境遷,算盤被電腦所取代,那些熟悉的場景已然漸行漸遠……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聊一聊中國古代的計算器-算盤。
  • 本章主旨慎言貴行。「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中的「欲」字,妙,強調君子的主觀努力。朱熹引謝氏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錢穆解說:敏訥雖若天資,亦由習。輕言矯之以訥,行緩勵之以敏,此亦變化氣質,君子成德之方。
  • 對一個明智的人,「約」表現在方方面面。史書上記載:大禹的時候,儀狄善於造酒。大禹一飲,味道甘美。但是,大禹從此疏遠儀狄,戒掉這美味可口的酒,並且說:「後世一定會有因縱酒而亡國的君主。」
  • 在孔子看來,那時的人,德行好,學者沉靜簡默,不肯輕易出言。因為其學務為己,志在躬行,言忠便要盡忠,言孝便要盡孝,句句言語都有下落,心裡才安。
  • 不孝何能仁?當知能對別人有同情,能關切,此乃人類心情之最可寶貴者。孔子特就孝道指點人心之仁。人當推廣孝心以達於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