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習俗:臘月到正月 22天不重樣!

文/愛麗Ally
傳統的中國新年到底有多少天?每天應該做什麼?從臘八節開始一直到晦日結束,咱們來看看古人過年和今天有多少差別。(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53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傳統的中國新年到底有多少天?每天應該做什麼?這些在網上有很多說法,但是呢這些信息大多都沒有出處,真假難辨,所以沒辦法,我只好又去翻古籍了。在古籍裡記載,不同朝代和不同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過年方式,但是總的來說大同小異。

所以我今天就把古代傳統過年的一些重點習俗挑出來,整理了一下,從臘八節開始一直到晦日結束,咱們來看看古人過年和今天有多少差別。

臘月

傳統的新年是從臘八節,也就是臘月初八開始的,因為古代的物資有限,不像現代很多東西隨時都能買到,甚至可以直接網購到家。在過去,人們都要早早就開始縫製新衣,準備年貨和祭祀的用品等等。

臘八節最早是帝王和百姓們祭祀答謝神明和祈求豐收的節日,佛教傳入中國後,演變成慶祝佛陀開悟成佛的節日。在這天人們會喝臘八粥,泡臘八蒜,製造臘藥、臘酒和臘肉等等。

臘月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最早是從戰場上的「祭旗」發展到後來的「牙祭」,再到今天的「尾牙」。在過去,商人們會把祭拜土地公之後的肉類供品分給夥計們飽餐一頓。發展到現代,變成公司和老闆會宴請員工們吃大餐,叫尾牙餐會,來犒勞員工過去一年的辛苦和付出。

臘月二十三是我們俗稱的過小年,也叫祭灶日或者送神日。過去民間認為灶王爺會在這天上天庭去匯報每家在過去一年的善行與惡行。為了能讓灶王爺在天上多說點好話,人們在祭灶的時候會放很多糖果或者甜食,哄得灶王爺嘴甜,好讓來年多點福報。

臘月二十四是大掃除日。家家戶戶都要把裡裡外外、犄角旮旯的地方都清掃乾淨,還要洗被子洗褥子,房梁上的灰都要撣下來,象徵除舊迎新。而且到了大年初一就不能再動掃帚了,要清掃就必須趁年前。

臘月二十五要做豆腐和吃豆腐。過去認為玉皇大帝會在這天親自下界來查訪人間善惡。於是家家都吃豆腐渣來表示自己過的清廉儉樸。

臘月二十六燉大肉。過去肉食比較稀少,但是就算一年吃不上肉,過年也要燉個豬肉牛肉或者羊肉來吃一頓好的。

臘月二十七殺公雞。和燉肉一個道理,雞肉也是年夜飯上必不可少的菜餚,而且大年初一不能殺雞,這個禁忌我們一會再來解釋。

臘月二十八要做兩件事。第一件是發麵做各類麵食。第二件是貼各種新年裝飾,包括從桃符演變成的春聯、貼福字、年畫、還有窗花等等。

臘月二十九是祭祖的日子,在家供牌位或者上墳上供,感謝祖先的保佑。

臘月三十號,大年三十也叫除夕,辛辛苦苦準備了大半個月就是為了這天。

全家人聚在一起準備年夜飯,包餃子吃餃子,餃子諧音「更歲交子」象徵辭舊迎新,年糕象徵年年升高,魚象徵年年有餘,麵條象徵長壽等等。

在古代,人們往往會在這一天進行擊鼓驅儺的儀式,來驅除散播瘟疫的疫鬼,燃燒爆竹就是其中的一項活動,後來演變成了今天的放鞭炮。

除夕晚上吃完飯,人們不會去睡覺,會聚在一起守歲,有些到半夜,有些會人一直到新年的早上。

正月

大年初一,也就是元旦,人人都會換上喜慶的新衣服,家裡再窮也至少會換上乾淨衣服。因為新年的第一件事是要焚香祭祀天地,然後祭祀祖先,感謝神明和祖先過去一年的看護,同時祈盼來年的幸福安康。

再然後大人小孩會依次拜尊長,最後出門和親戚街坊相互拜年。長輩遇到小輩們磕頭拜年還會給他們紅包,過去叫壓祟錢,諧音壓住邪祟的錢,用意是保佑小孩的平安。要注意的是,從這天起,嚴禁一切掃除、灑水或者丟棄物件的行為,避免破財。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帶著女婿一起回娘家。回門的時候記得要帶雙份的禮物。

正月初三,不宜出門、不宜拜年,所以可以在家睡到飽。

正月初四,接神日。古代一般會在除夕或者元旦當天就迎接灶王爺回家,後來接神的時間拖得越來越晚,近代變成大年初四才迎神回家了。人們會揭下舊的灶神像,換上新的像,象徵灶王爺從天庭回到人間,同時提醒自己要積德行善,祈求善有善報。

正月初五也叫破五,這一天起,新年內的各種禁忌全部破除,包括不能掃除的規矩。所以這一天北方人會扔垃圾扔舊物,名叫送窮,南方人會請財神。

正月初七是人日。傳說女媧娘娘創造蒼生的時候,第一天造了雞,所以初一不能殺雞,第二天造了狗,第三天造了豬,第四天造了羊,第五天造了牛,第六天造了馬,第七天造了人。所以正月初七是所有人的生日。為了慶祝人日,人們會用七種蔬菜做成羹湯,還會用彩紙剪人形戴在頭上或者貼在屏風上。

正月初八是穀日,因為傳說女媧第八天創造了五穀雜糧。這天也叫順星節,因為這是群星下界的日子,所以人們會祭拜星星,還有夜觀星象來預測來年是多旱還是多水。

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這一天人們有「拜天公」的習俗,天公就是玉皇。人們會去廟裡,或者在家裡擺供桌,表達對神明的敬仰。

正月十五元宵節,也叫上元節。這天最早是道教的節日,佛教傳入中國後,漢明帝崇尚佛法,於是下令在宮內和民間都燃燈禮佛,後來就逐漸發展成了一個規模盛大的民俗節日。這天男女老少都出門逛燈市,猜燈謎,贏花燈。而且一定要吃元宵,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

古代的燈市前後三到十天不等,一般燈市結束了,過年的熱鬧氣氛也就漸漸淡了。

不過老話說「不出正月就是年」,對古人來說,元宵節過後到月底還有幾個很重要的日子,估計這些節日咱們大部分人聽都沒聽過了。

正月二十叫補天穿。傳說女媧在這天補天,於是後人會在這天做麵餅放在屋頂上,紀念女媧補天的神蹟。不過這個習俗從明代往後就不再盛行了。

正月二十五叫填倉節,或者添倉節。在這天人們會用灶灰擺出穀倉的形狀,用糧食填滿,期盼新年大豐收。人們自己也會飽餐一頓,這個習俗一直到近代還有保留。

正月三十,也叫正月晦或者晦日,這一天夜晚沒有月亮。晦日在古代也是個重要的節日。唐代以前送窮的習俗都是在晦日進行的,只不過清朝之後大家都改成正月初五送窮了。

過了晦日正月就結束了,這個年也算徹底過完了。

對中國人來說,中國新年是所有節日裡最受重視的,所以不僅說道講究特別多,人們慶祝的時間也很長。

但是你知道嗎,在近現代史上,中國新年竟然被封禁過三次!是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不讓老百姓過年呢,這又是為了什麼呢?這段歷史可以在我之前的視頻裡找到答案。(我們竟然過了一百年的假「春節」?!

還有關於臘八節元宵節更詳細的歷史和起源,感興趣的也可以看看我以前做過的視頻。

那麼,今天關於新年習俗的總結你還滿意嗎?你家有什麼特別的慶祝方式呢?歡迎你在留言區和大家一起分享。

最後祝各位龍年大吉,心曠神怡,咱們下次再見!

─點閱【愛麗話五千】系列─

乾淨世界頻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7ckQslcxWceIfl1oh0c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詩經‧大雅‧抑》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意思是白玉上面的污點,還可以把它磨掉;但說話不謹慎而出錯,卻是無法挽回的。南容「三復白圭」,目的是告誡自己說話要謹慎。孔子認為南容這樣的人,無論「邦有道」還是「邦無道」,都能明哲保身。
  • 七夕是指黃曆七月七日之夜,古來也稱為七巧節、乞巧節、七姐(織女)誕,從古到今,圍繞著種種民俗和傳說,主題就是有情有義的婚姻,所以七夕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恩愛夫妻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句詞怎麼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七夕金句呢?「織女牛郎會七夕」的傳說故事有多古老呢?
  • 堯夫(邵雍)的《漁樵問答》,字字全是精煉的道理;東坡的《漁樵閒話》,句句都是妙喻。沒有道理,就無法入人心;沒有妙喻,就不能啟發人。明朝刑部郎中、藏書家,自號清常道人的趙琦美(開美)認為,這兩本漁樵看人世之書,狀似意在言外,可又像人世間的一經一緯,提綱挈領,讓人容易理順人生的大方向,言不盡處,耐人尋味!漁樵閒話唐代瘋和尚萬回給唐明皇的預言,傳述了什麼人間道理?
  • 君臣、朋友既然是「人合」,怎麼「合」?皆以「義」合者也。「義」,是仁義之義。義者宜也。為臣者,君有過則當力諫,諫之不從則當去;為友者,人有過則當忠告,告之不可則當止。如果超過這個度,就會走向反面。
  • 「德不孤,必有鄰」,就孔門教學而言,強調修德,自然也含有人不能獨修成德,必求師友夾輔之意,所謂「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篇)。而在混亂之世,「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更是給人以巨大的激勵。
  • 記得小的時候,電子計算器還未普及,商店櫃檯基本用的都是那種木製的算盤。不知道為甚麼,我尤其愛聽櫃員流利清脆的撥珠聲,噼嗒啪嗒,像是在彈奏一首動感的曲目。可時過境遷,算盤被電腦所取代,那些熟悉的場景已然漸行漸遠……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聊一聊中國古代的計算器-算盤。
  • 本章主旨慎言貴行。「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中的「欲」字,妙,強調君子的主觀努力。朱熹引謝氏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錢穆解說:敏訥雖若天資,亦由習。輕言矯之以訥,行緩勵之以敏,此亦變化氣質,君子成德之方。
  • 對一個明智的人,「約」表現在方方面面。史書上記載:大禹的時候,儀狄善於造酒。大禹一飲,味道甘美。但是,大禹從此疏遠儀狄,戒掉這美味可口的酒,並且說:「後世一定會有因縱酒而亡國的君主。」
  • 在孔子看來,那時的人,德行好,學者沉靜簡默,不肯輕易出言。因為其學務為己,志在躬行,言忠便要盡忠,言孝便要盡孝,句句言語都有下落,心裡才安。
  • 不孝何能仁?當知能對別人有同情,能關切,此乃人類心情之最可寶貴者。孔子特就孝道指點人心之仁。人當推廣孝心以達於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