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然」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介紹她的藝術與人生。
文/Michelle Plastrik  編譯/吳約翰
碧雅翠絲‧波特繪製的這座圍牆花園,位於薩弗里的伊斯懷客(Ees Wyke, Sawrey),約1900年創作。(照片由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95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然」(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本特展源自倫敦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在世界各地的巡迴展覽,展出波特小姐創作童話故事的起源,還有更多關於她的生平和藝術作品。這次展覽重點介紹波特的科學研究、植物插圖、水彩畫、行銷方面的天才和保育工作。

魯伯特‧波特(Rupert Potter)於1892年左右拍攝的碧雅翠絲‧波特肖像。版權屬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提供)
魯伯特‧波特(Rupert Potter)於1892年左右拍攝的碧雅翠絲‧波特肖像。版權屬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提供)

大自然學校

碧雅翠絲‧波特(Beatrix Potter,1866─1943年)出生在富裕的英國家庭。他們主要在倫敦居住,有時會花幾個月的時間到英國各地租屋度假,例如威爾斯、蘇格蘭和英格蘭北部等地。年少的波特熱愛鄉村生活,因而能獲得探索和了解大自然的機會。她不喜歡城市生活與社會規範,常覺得尷尬與害羞。父母親都充滿藝術氣息,她的父親是一位業餘攝影師,喜歡用照片記錄家庭生活。

在倫敦居住期間,波特和弟弟大部分時間都在家中三樓的育兒室度過。多年來他們在那裡飼養了一群寵物,包括鳥類、狗、刺蝟、青蛙、蜥蜴、老鼠、蠑螈、蛇、蝙蝠,當然還有兔子。她的寵物兔名叫彼得‧派伯(Peter Piper),後來成為「彼得兔」(Peter Rabbit)這個角色的靈感來源。

1876年4月7日,碧雅翠斯‧波特用鉛筆繪製橋梁場景和野兔玩耍的模樣。版權屬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提供)
1876年4月7日,碧雅翠斯‧波特用鉛筆繪製橋梁場景和野兔玩耍的模樣。版權屬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提供)

展覽中可欣賞到波特用鉛筆畫的橋景和玩耍中的野兔,這是波特童年時期的趣味素描。雖然波特年輕時接受過一些正式的藝術指導,但波特主要是靠自學成才。隨著年齡增長,她採用自學的水彩畫技巧來記錄動、植物樣本及實驗。

波特非常熱衷菇類研究,本次展覽包括她的真菌水彩畫。儘管她的大部分科學研究工作在當時都遭到忽視,但今天的真菌學家卻使用她美麗、準確的圖示來進行辨識。

碧雅翠斯‧波特的賀卡設計,1890年創作,版權屬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提供)
碧雅翠斯‧波特的賀卡設計,1890年創作,版權屬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提供)

插畫信

波特為了自己賺取收入成立自己的商業出版事業,在1889和1890年創作聖誕節賀卡。隨著「彼得兔」的故事大賣,波特出乎意料不需父母援助而獲得經濟獨立。「彼得兔」的故事起源,可在她一封迷人的插畫信裡找到,而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收藏了這些知名的信件。

碧雅翠斯‧波特的插畫作品:兔子太太為彼得倒茶(Mrs. Rabbit Pouring Tea for Peter),1902年創作。這幅插畫在《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裡出現。版權屬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提供)
碧雅翠斯‧波特的插畫作品:兔子太太為彼得倒茶(Mrs. Rabbit Pouring Tea for Peter),1902年創作。這幅插畫在《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裡出現。版權屬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提供)

1893年,波特給前家教女老師5歲的兒子寫了一封帶插圖的信:「我不知道該給你寫些什麼,不然我來告訴你一個關於四隻小兔子的故事,它們的名字分別叫弗洛普西(Flopsy)、莫普西(Mopsy)、棉尾兔(Cottontail)和彼得(Peter)」。女老師鼓勵波特把這個故事寫成一本書。

碧雅翠斯‧波特的作品《迷你信》,1905至1912年創作。版權屬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提供)
碧雅翠斯‧波特的作品《迷你信》,1905至1912年創作。版權屬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提供)

《彼得兔的故事》之所以一推出就受到歡迎是因為波特對讀者很體貼。她堅持書本應以小尺寸出版,方便小手閱讀,且價格實惠。成功的銷售使得更多人想看更多她的故事。

碧雅翠絲‧波特為1927年成立的溫德米爾基金會(Windermere Fund)繪製的插圖:兔子太太購物(左),以及另一幅「刺蝟蒂吉太太」(Mrs. Tiggy)。約1904年創作。版權屬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照片由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提供)
碧雅翠絲‧波特為1927年成立的溫德米爾基金會(Windermere Fund)繪製的插圖:兔子太太購物(左),以及另一幅「刺蝟蒂吉太太」(Mrs. Tiggy)。約1904年創作。版權屬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照片由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提供)

波特一生中寫作搭配繪圖,總計出版28本書籍,包括23篇故事。她也創作其它受歡迎的角色,包括母鴨潔瑪(Jemima Puddle-Duck)、漁夫傑里米先生(Mr. Jeremy Fisher)、松鼠胡來(Squirrel Nutkin)、小貓湯姆(Tom Kitten)、刺蝟溫迪琪太太(Tiggy-Winkle)和老鼠阿斑(Appley Dapply)等角色。額外的收入歸功於她的品牌推廣。事實上,「彼得兔」絨毛娃娃是第一個申請專利的小說人物。當時是1903年,「彼得兔」於是成為最早獲得專利的角色。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的展覽包括精彩的商品樣本,如時代玩具、棋盤遊戲,甚至印花棉布。

老鼠阿斑走向櫥櫃的插畫。碧雅翠絲‧波特於1891年繪製。版權屬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照片由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提供)
老鼠阿斑走向櫥櫃的插畫。碧雅翠絲‧波特於1891年繪製。版權屬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照片由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提供)

丘頂農場

1905年,波特在她最喜歡的英國湖區(Lake District)購買了一處住宅,即丘頂農場(Hill Top Farm)。幾年後她就永遠離開倫敦了。先前與家人來英格蘭西北部度假時,她就很喜歡這個地區。於是,新房子和花園也持續出現在她的作品中。

隨著事業成功,波特在新社區買下大片土地,以保護生態和農場文化。她特別喜歡湖區品種的赫德威克羊(Herdwick),於是致力於保育這個品種。1943年波特辭世後,她將四千多英畝土地、14座仍在運營的農場以及另外60處房產捐贈給英國國民信託基金(National Trust)。

英國湖區(Lake District)著名的赫德威克羊(Herdwick)。(Shutterstock)

丘頂農場現在是湖區社區與世界各地波特粉絲珍惜的博物館。對於那些參觀摩根展覽的人來說,丘頂農場的精神已在這個專屬空間重現。這裡展示了農場裡的物品和照片,甚至還布置現今仍可在丘頂農場裡看到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壁紙。

碧雅翠絲‧波特繪製的一座圍牆花園,位在薩弗里的伊斯懷客(Ees Wyke, Sawrey),約1900年創作。版權屬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提供)
碧雅翠絲‧波特繪製的一座圍牆花園,位在薩弗里的伊斯懷客(Ees Wyke, Sawrey),約1900年創作。版權屬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提供)

波特的花園風景

展覽還給觀眾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那就是幾幅波特繪製的精美水彩畫,描繪自然景觀與花朵盛開的花園。波特描繪英國鄉村不同的地區,對線條和色彩的掌握證明她傑出的藝術天賦。瑪塔‧麥克道爾(Marta McDowell)在其著作《碧雅翠絲‧波特的園藝生活:激發經典兒童讀物的植物與場所》(Beatrix Potter’s Gardening Life: The Plants and Places That Inspired the Classic Children’s Tales)裡提到,「碧雅翠絲‧波特為彼得兔繪製的花園場景與其他人物一樣都來自不同的度假屋」。

碧雅翠絲‧波特繪製的插畫:春天。1903年左右在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哈雷斯科姆農莊(Harescombe Grange)創作。版權屬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照片由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提供)
碧雅翠絲‧波特繪製的插畫:春天。1903年左右在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哈雷斯科姆農莊(Harescombe Grange)創作。版權屬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照片由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提供)

麥克道爾在準備撰寫書籍時,仔細閱讀了波特出版的插畫書。當她發現她能識別植物和其它花園裡的元素,並能將之與波特居住或造訪過的地方相配,令麥克道爾雀躍不已。

碧雅翠絲‧波特的素描:花園,約1909年3月在登比的格瓦尼諾格(Gwaenynog, Denbigh)創作。水彩、鉛筆。版權屬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照片由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提供)
碧雅翠絲‧波特的素描:花園,約1909年3月在登比的格瓦尼諾格(Gwaenynog, Denbigh)創作。水彩、鉛筆。版權屬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照片由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提供)

適合闔家觀賞的展覽「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然」,讓大家對這位暢銷作家和她創作的精彩作品有了新的認識。波特書裡擬人化的角色仍充滿迷人的想像力,而她對這些角色的品牌塑造也具備創意。值得一提的是,波特對大自然的熱情和保育在展覽中熠熠生輝。波特是一位走在時代尖端的女性,她的創作靈感永不過時,而且在本次展覽中得到最美好的回報。

展覽「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然」,目前在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展出至2024年6月9日。更多訊息,請訪問themorgan.org

原文: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 Exhibition in New York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擔任藝術顧問,現居紐約市。寫作主題廣泛,包括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特別展覽等。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維多利亞女王對第一代威靈頓公爵亞瑟‧韋爾斯利(Arthur Wellesley,1st Duke of Wellington, 1769-1852年)讚譽有加,稱他為「英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自1896年以來,卡爾‧法布里蒂烏斯這幅精美的金翅雀圖畫一直收藏在毛里茨之家博物館內。這幅畫在學術界一直相當受到重視,但在同名小說出版之前,卻鮮為大眾所知。
  • 皮爾家族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藝術家族之一。族長查爾斯‧威爾遜‧皮爾(Charles Willson Peale,1741–1827)以描繪喬治‧華盛頓、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其他重要人物,以及自己家庭成員的肖像畫而聞名。老皮爾也是著名的自然學家和富有開創性的博物館創始人。他的17個孩子大多以科學家和古代繪畫大師的名字命名,其中包括卡爾‧林奈、拉斐爾、提香、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和安傑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
  • 紐約弗里克收藏館舉辦的特展「維梅爾的情書」,展覽以亨利‧克萊‧弗里克(Henry Clay Frick)生前收藏的最後一幅畫作——約翰尼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的作品《女主人與女僕》(Mistress and Maid)為焦點展開。
  • 猶太人的逾越節(Passover),是為了紀念以色列人在摩西帶領下從埃及人的奴役中解脫出來。這位希伯來先知降生伊始的傳奇故事,在藝術史上一直是備受歡迎的創作主題,無論是猶太藝術家還是基督徒藝術家,在繪畫、素描、壁畫、版畫、教堂鑲嵌玻璃和彩繪手稿中,都曾涉及。荷蘭裔英國藝術家勞倫斯‧阿爾瑪-塔德瑪(Lawrence Alma-Tadema)爵士於1904年繪製的《發現摩西》(The Finding of Moses),是最為著名的範例。
  • 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是早期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奠基人之一,在藝術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的作品廣受鑑賞家、藝術家和大眾的推崇。崇拜者們會沿著「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之路」(Piero della Francesca Trail)朝聖,在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納(Tuscany)和馬爾凱(Le Marche)地區停留,參觀當地保藏的名畫原作。
  • 視覺藝術與文學的交集,為創造力勃發提供著沃土。數個世紀以來,詩人、作家、畫家以及哲學家們一直在「對話」,回應著彼此的理念和藝術表達,這堪稱西方文明的一大瑰寶。
  • 萬神殿(Pantheon),「Pan」泛指全部,「theon」即神的意思;這座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羅馬建築物,傳說是羅馬人民為了敬獻諸神而蓋的神殿,膜拜的是羅馬神話中奧林匹斯山的眾神。
  • 習慣於祥和寧靜田園風光的藝術愛好者,看到這幅弗瑞德利希的這幅「風景畫」時,一定感到有些錯愕。只見蒼白荒涼背景中,一叢破碎的冰片被暴力推擠成尖銳磷峋的小山;在結冰的海平線上顯得十分突兀。有人形容,就像一個沉睡海底的巨人甦醒時,撞破表面冰層的景象一般。
  • 在這個城市以光速改變的年代,仍有人願意選擇停下來,用畫筆捕捉那些即將消失的風景。張學敏(Richie)正是這樣一位用心感受香港脈搏的速寫畫家。他的首部作品集《城市墨彩》(Inking Cities Hong Kong),由香港老牌出版社陳湘記圖書有限公司出版,以水墨速寫記錄民俗節慶、舊區村落,和那些細膩的人情故事,為消逝中的香港人事物留下寶貴的紀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