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港劉影】

百年涼茶舖源吉林深度遊

作者:劉永康
位於上環蘇杭街,有著百年歷史的涼茶老店「源吉林」總店。(劉永康提供)
位於上環蘇杭街,有著百年歷史的涼茶老店「源吉林」總店。(劉永康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413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一個平日的下午,小弟經過上環蘇杭街,看見有百年歷史的涼茶老店「源吉林」總店開著,二話不說,走進去見識見識!

好客的店員邀請客人試飲源吉林盒仔茶。(劉永康提供)
好客的店員邀請客人試飲源吉林盒仔茶。(劉永康提供)

店員朱先生很好客,進入店舖第一時間請我試飲源吉林盒仔茶(甘和茶),在門口有個鋼茶壺,他說這個是源吉林百年傳統,門口必會準備好盒仔茶給途人享用。現在甘和茶仍然以古法「九蒸九曬」製造,手工包裝,100%香港製造。朱先生跟我說牆上有張大海報,叫我猜猜海報上是誰人,我只知其中一人是林黛,另外一位原來是張仲文,昔日這兩美女是源吉林盒仔茶的代言人。

牆上的大海報,昔日兩美女是源吉林盒仔茶的代言人。(劉永康提供)牆上的大海報,昔日兩美女是源吉林盒仔茶的代言人。(劉永康提供)

源吉林總行這棟唐樓,可算是第一代的背靠背唐樓,在1889年建成,這棟唐樓在2020年列入一級歷史建築。在1923年,「源吉林」購入這棟物業作總店營業至今,剛超過一百年。
保養得宜的海棠玻璃,色彩繽紛。(劉永康提供) 保養得宜的海棠玻璃,色彩繽紛。(劉永康提供)

店舖雖然在幾年前曾裝修過,粉刷外牆,但一些傳統裝飾仍活靈活現,木樑、木樓梯仍沿用,最珍貴的顏色海棠玻璃仍保養得宜,還鑲在一樓大門窗上,跟昔日無異。相信屋主源先生肯定對這屋子相當有感情,仍留著每磚每瓦的舊式之美。

現在甘和茶仍然以古法「九蒸九曬」製造,手工包裝,100%香港制造。(劉永康提供)現在甘和茶仍然以古法「九蒸九曬」製造,手工包裝,100%香港製造。(劉永康提供)

後來朱先生帶領小弟參觀一樓,從地下經過木樓梯上一樓時,看見有一儲物閣仔,旁邊有木雕字寫着「賬房」,朱先生說一樓向大馬路那邊是前廳,就是賬房。這賬房有一個特別機關,就是在地下近地舖的掌櫃處,有一個大地窗,就是昔日用來運錢和單據之用,賬房在樓上,不易被賊人打劫,那就用個藤籃,通過這地窗跟地鋪掌櫃交收金錢和單據。

源吉林的賬房。(劉永康提供)
源吉林的賬房。(劉永康提供)

掌櫃檯也很有來頭,所用的木材是紫檀木,屬於紅木中最頂級的木材,硬度如金屬般堅硬,不易蟲蛀,朱先生表示,這個掌櫃檯是無價之寶,現在已經很難再找到那麼優質的紫檀木了。

紫檀木製的掌櫃檯。(劉永康提供) 紫檀木製的掌櫃檯。(劉永康提供)

一樓的地磚聽說是當時人手現場製造,所以每塊地磚有不同圖案,其中更有一個「壽」字和金錢圖案。朱先生說,應該還有「福」和「祿」字的地磚,可能在二樓。

一樓地磚的「壽」字圖案。(劉永康提供)
一樓地磚的「壽」字圖案。(劉永康提供)

充滿歷史感的樓梯。(劉永康提供)
充滿歷史感的樓梯。(劉永康提供)

一樓後廳的廚房。(劉永康提供)一樓後廳的廚房。(劉永康提供)

廚房的柴爐仍在。(劉永康提供)廚房的柴爐仍在。(劉永康提供)

一樓後廳是廚房和以前員工的休息室,廚房雖然已掃上油漆,但仍見昔日的格局,柴爐仍在。休息室現在空空如也,朱先生說,以前員工工餘的生活全部在這裡度過,睡覺時每人行一張牀板即可。朱先生特別跟我說,其中一位員工是詠春高手,他每晚練的木人樁還存到現在,是一個記憶。

曾經有舊員工是詠春高手,每晚練的木人樁還存到現在。(劉永康提供)曾經有舊員工是詠春高手,每晚練的木人樁還存到現在。(劉永康提供)

前年開始有傳總部和廠房搬往西貢,可能這原因,現店舖和一樓也空置了不少空間。希望源氏後人繼續保留這唐樓,不僅為源氏子孫後輩留下記憶,也為香港留個記憶。

源吉林的辦公室。(劉永康提供)源吉林的辦公室。(劉永康提供)

古老的地磚。(劉永康提供)古老的地磚。(劉永康提供)

源吉林店舖內一景。(劉永康提供)
源吉林店舖內一景。(劉永康提供)

攝影師簡介

劉永康(阿康)是一位攝影人,自1994年開始攝影之旅,專長於香港的紀實、街頭和廢墟攝影,以「老香港」為主題。他的作品經常捕捉香港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社會動態。創辦攝影專頁「Hong PICs – 康港劉影」,著有廢墟攝影集《The Faded Glory》。

——轉自香港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西遊記》第五十六回,感觸端午:「長路那能包角黍(粽子),龍舟應弔汨羅江。」從粽子、龍舟聯想、追悼屈原,成了代代人共通的記憶。南朝風俗志《荊楚歲時記》記載,楚國人不捨一代賢臣死於汨羅,就在五月五日他投汨羅江這一天以競渡紀念他。[1]端午節的角黍(粽子)也讓人感念屈原,不過,現今我們吃的粽子卻和紀念屈原的不同,是怎麼回事呢?黃曆五月薰風吹來端午節的氣氛,此時讓我們來探一探聯繫到屈原的龍舟和粽子的文化傳承。
  • 黃曆五月的地支為「午」,代表人間陽氣最盛之時,民諺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自古以來在端午節的民俗中,辟惡氣、袪毒疫以保健養生就極受到重視。一起來看看有哪些行之不衰的傳統作法呢?
  • 「過年」是怎麼來的?很久很久以前,關於「過年」有這樣的傳說和文獻記載,一起來看看怎麼驅趕年獸?神荼鬱壘怎麼驅邪?這些傳說和文獻記載中有什麼共通點嗎?
  • 歷史上北宋大文豪王安石有一則知名的對聯,上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下聯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因為這個對聯,他成為馬員外的女婿,又在科舉考試中春風得意,成就「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美談。對聯中提到的「走馬燈」,有著悠久的歷史,藉著花好月圓的中秋佳節,本期「紀載香港」就邀請到生和隆扎作第二代負責人梁金華師傅,詳析「走馬燈」的歷史淵源、特色和手工製作遇到的困難。
  • 一說起端午節的民俗,你的腦海中想到什麼呢?應該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說粽子起源於紀念、奠祭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大夫屈原,可是真是這樣嗎?粽子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就從「粽」的文字內涵與相關文化民俗來探尋追索吧。
  • 過去重門深鎖的上水鄉應龍廖公家塾(又名顯承堂),有186年的歷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舉行竣工開光禮儀暨例行春祭,首度開放予公眾參觀。未來祠堂都會定期開放,公眾終於有機會一窺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傳裔孫、顯承堂修葺委員會主席廖崇興接受本報專訪,講述家族百年往事。原來,在顯承堂誕生的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廖氏族人為早逝才子圓夢的感人故事。
  • 竹枝詞譜寫的秋歌多采多姿,詞情貼近人心,直寫人生,抒發心情,描繪人生風塵中片片真情。玩味其中,一些人生的心情,一些未能安放的追憶,或許得到慰藉,得到淨化昇華!
  • 元宵花燈詩情畫意,人間與天上相繫:「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般殊勝出塵的元宵花燈的節俗,起於何時呢?在中華文化中象徵什麼精神內涵呢?
  • 端午節一到,「門掛艾旗驅百病,戶懸蒲劍斬千邪」成了一種招牌節景,帶有驅逐瘟疫、防治百病的象徵意義。那為何古人選用艾草、菖蒲這兩種植物來懸掛在門戶上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