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空間的鬼有沒有輪迴?鬼能自救嗎?

作者:容乃加
黃曆七月十五日盂蘭盆節、中元普渡都在超渡冥間生靈。那麼鬼能輪迴出鬼道嗎?(flyingv3/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538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黃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無獨有偶,佛教和道教都有盛大的祭典儀式。佛教中以盂蘭盆會救贖墮入餓鬼道的、在地獄中受痛苦的生靈,自南北朝以降蔚成風氣;道教也有中元普渡的儀式,從北魏開始,傳說地官逢生日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將下凡為冥界生靈「赦罪」。這些祭典儀式都是對冥間鬼魂的盛大祭祀普渡。那麼,生靈在另外時空中是否也會輪迴轉生呢?

鬼魂有無輪迴

如果說鬼魂無輪迴,那麼自古以來死者的鬼魂日日增加,終將使那個空間難以容納;如果說鬼魂有輪迴,那麼此一死、彼一生,轉瞬便變換形態而去,世間應該不會有鬼魂存在。再看人間,古今轉生的真人真事時有所聞,表明了生命確實有輪迴;而荒郊野地的墓塚,鬼魂出沒的傳說從古至今也未曾間斷,似乎又有不輪迴的存在。這些現象到底怎麼理清呢?

南北朝以來中元普渡的儀式盛行,放水燈也是其中之一。(清玉/大紀元)

 

入冥府尋解

清乾隆年間的禮部尚書、學者紀昀(字曉嵐)有一表兄安天石,他一度身患重病,魂魄到了冥府。當時安天石便向管理生死簿籍的冥府官吏詢問鬼魂是否有輪迴這件事。

那冥吏的回答面面俱到,或可解答許多人的疑惑。他說:

人死後有輪迴的,也有不入輪迴的;輪迴的有三種,不輪迴的也有三種。

先說三種入輪迴的:有福受報,有罪受報,有恩有怨者受報。有福得受福報的會輪迴,有罪要受業報的會輪迴,還有那些有恩怨未了的也會輪迴。而不入輪迴的生命也有三種情況:聖賢以及修成仙佛等超脫者不入輪迴;墮入無間地獄的鬼魂也不得輪迴;至於無罪無福的人,任其魂魄遊蕩於墳塋墓穴之間,餘氣未盡時則存,餘氣漸消便會消失。

聖賢以及修成仙佛等超脫者不入輪迴。圖為清 冷枚繪《神仙故事圖冊》之十(局部)。(公有領域)

還有一些無依無靠的魂魄附身他人,促成他人懷孕,這種情況稱為『偷生』;而有高德的僧人或道士轉世借用他人之身,這稱為『奪舍』。這些都是偶然的變象,不在輪迴常理之中。至於神靈降世輔佐明君開盛世,或妖魔鬼怪大量轉生橫行於世造成大殺劫,這又是因氣數使然,不在輪迴的範疇之內。」

冥府吏從方方面面、不同層次解說輪迴,言之入理,確實是難以一聞的深見,似乎也撥開了人世中隔閡難明的迷霧。安天石本來不信輪迴,但這次經歷之後,病癒時他向人談及此事,並說:「根據那冥府官吏的說法,輪迴之理的確是清晰可見,鑿然成理。」

自我救贖

對於那些魂魄遊蕩於墳墓野地的無罪無福之輩,是否就了無生機了呢?在寂寥的自生自落之下,是否有再度輪迴做人、自我提升的機會呢?

《閱微草堂筆記》另有一篇記載,或可給人對應的參考。

紀昀說景州的李晴嶙曾講過一劉姓書生與鬼魂的遭遇。這位劉書生在一座古寺裡教授孩童啟蒙功課。有一晚,微弱月光下,他聽到窗外有窸窣的聲音,便從窗隙中往外看,只見牆角似乎有兩個人影。他急忙呼喊捉賊,卻聽見牆那邊傳來一個聲音說:「我們不是賊,有事求君相助。」劉生驚駭地問:「你們求什麼?」那聲音答道:「因為我們前生罪業深重,墮入餓鬼道中,至今已經將要百年。每當聽到寺中廚房炊煮的聲音傳出,便如飢火焚身一般周身難耐。我們見君似有慈悲心,能否施捨些殘羹冷粥奠祭,讓我們解解飢渴,可以嗎?」

劉生答道:「佛家經懺能夠超渡冥間亡魂,為什麼不向寺裡的僧人求助給你們超度呢?」

鬼回答說:「鬼能得到超拔的機會,也是前世的因得到的果。我輩在過去世裡,忙於仕途,對得勢之人趨炎附勢,對失勢的人冷眼相待。當時我輩得志,從未扶貧救難,沒有造下善因;如今勢敗,怎能遇到善緣呢?然而,雖然我們在享受豐盈的物質時不甚愛惜,但也還曾對孤寒的故舊有點小施捨,因而或許偶爾還能得到一點憐憫,沾些餘味。不然,就如目連尊者的母親死後被鎖在大地獄中,即使食物送至嘴邊,也會化為一把猛火,連佛力也無法救助了。」

劉生聽後不禁升起憐憫之心,便答應它們的請求。二鬼感激涕零,嗚咽著離去。從此,劉生每日將殘羹剩酒倒在牆外,雖然似乎能感覺到它們的存在,但始終不見鬼影,也不再聽到聲音。

過了一年多,一個夜裡他突然聽到牆外有人喊道:「多謝這些日子的恩惠,今日特來告別。」劉生問:「你們要去何處?」鬼答道:「百年中我們無法脫離餓鬼道,思前想後唯有通過行善自救。在這片林中有許多野鳥,當有人來捕捉時,我們先驚動鳥兒讓它們高飛;當有人設網時,我們先驅趕鳥兒讓它們避開。這一善念善行感動了神明,如今已得以轉生了。」

劉生曾對人說:「即使是沉淪在餓鬼道中的鬼魂,他們的力量仍然能夠幫助生物,那麼人怎麼推辭說自己無力行善呢?」是呀,相較之下,人在世間能自主,人要行善比起墮入惡鬼道的鬼要容易太多了!存善念、行善事要能及時呀!種善因結善果,天理永恆不易!@*#

資料來源:《閱微草堂筆記.卷一灤陽消夏錄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一槐西雜志一》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台灣、閩南一帶俗稱黃曆七月為「鬼月」,傳說七月一日「開鬼門」、七月三十為「關鬼門」,各地方可見「普渡」孤魂野鬼的祭拜,這些習俗的來源為何呢?我們怎樣對待「鬼月」呢?
  • 本章孔子稱讚弟子子賤為君子。「有君子之德哉,若此人也!魯國若更無君子者,斯子賤安得取斯君子之德行而學行之乎?」這就既稱讚子賤能尊賢取友以成其德,又稱讚了魯之多賢。對此,朱熹引蘇氏曰:「稱人之善,必本其父兄師友,厚之至也。」
  • 《詩經‧大雅‧抑》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意思是白玉上面的污點,還可以把它磨掉;但說話不謹慎而出錯,卻是無法挽回的。南容「三復白圭」,目的是告誡自己說話要謹慎。孔子認為南容這樣的人,無論「邦有道」還是「邦無道」,都能明哲保身。
  • 七夕是指黃曆七月七日之夜,古來也稱為七巧節、乞巧節、七姐(織女)誕,從古到今,圍繞著種種民俗和傳說,主題就是有情有義的婚姻,所以七夕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恩愛夫妻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句詞怎麼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七夕金句呢?「織女牛郎會七夕」的傳說故事有多古老呢?
  • 堯夫(邵雍)的《漁樵問答》,字字全是精煉的道理;東坡的《漁樵閒話》,句句都是妙喻。沒有道理,就無法入人心;沒有妙喻,就不能啟發人。明朝刑部郎中、藏書家,自號清常道人的趙琦美(開美)認為,這兩本漁樵看人世之書,狀似意在言外,可又像人世間的一經一緯,提綱挈領,讓人容易理順人生的大方向,言不盡處,耐人尋味!漁樵閒話唐代瘋和尚萬回給唐明皇的預言,傳述了什麼人間道理?
  • 君臣、朋友既然是「人合」,怎麼「合」?皆以「義」合者也。「義」,是仁義之義。義者宜也。為臣者,君有過則當力諫,諫之不從則當去;為友者,人有過則當忠告,告之不可則當止。如果超過這個度,就會走向反面。
  • 「德不孤,必有鄰」,就孔門教學而言,強調修德,自然也含有人不能獨修成德,必求師友夾輔之意,所謂「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篇)。而在混亂之世,「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更是給人以巨大的激勵。
  • 記得小的時候,電子計算器還未普及,商店櫃檯基本用的都是那種木製的算盤。不知道為甚麼,我尤其愛聽櫃員流利清脆的撥珠聲,噼嗒啪嗒,像是在彈奏一首動感的曲目。可時過境遷,算盤被電腦所取代,那些熟悉的場景已然漸行漸遠……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聊一聊中國古代的計算器-算盤。
  • 本章主旨慎言貴行。「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中的「欲」字,妙,強調君子的主觀努力。朱熹引謝氏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錢穆解說:敏訥雖若天資,亦由習。輕言矯之以訥,行緩勵之以敏,此亦變化氣質,君子成德之方。
  • 對一個明智的人,「約」表現在方方面面。史書上記載:大禹的時候,儀狄善於造酒。大禹一飲,味道甘美。但是,大禹從此疏遠儀狄,戒掉這美味可口的酒,並且說:「後世一定會有因縱酒而亡國的君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