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97):孔子之言「性與天道」

作者:薛馳
(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28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十三》)

【注釋】

性:《論語》中僅兩見。除本章外,陽貨篇有一處——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道:《論語》中僅此一見。《論語》中孔子多處講到天和命,但不見有孔子關於天道的言論。《尚書‧湯誥》:「天道福善而禍淫」。《孔子家語‧大昏解》中,在回答「君子何貴乎天道也」時,孔子曰:「貴其不已也。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而能久,是天道也;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北宋邵雍《大人吟》曰:「天道遠,人道邇。盡人情,合天理。」有人辨析曰:天道是自然的道理,天命是天道所起的作用,不懂天命才會怨天尤人。孔子在陳絕糧,那是天命不是天道,孔子為弟子說的是天命。

【討論】

本章言簡意深義豐。「夫子之文章」,直接是指孔子用於教學之《詩》《書》《禮》《樂》等文獻,但不限於此。《論語注疏》解說:子貢言,夫子之述作威儀禮法有文彩,形質著明,可以耳聽目視,依循學習,故可得而聞也。宋儒朱熹則推而廣之:文章,德之見乎外者,威儀文辭皆是也。

關於「性與天道」。《論語注疏》解說: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言人感自然而生,有賢愚吉凶,或仁或義,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之命也。其實自然天性。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在易經中,乾指天。《易‧乾卦》云:「乾,元亨利貞。」《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謂天之體性,生養萬物,善之大者,莫善施生,元為施生之宗,故言元者善之長也。嘉,美也。言天能通暢萬物,使物嘉美而會聚,故云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者,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而和同也。「貞者,事之幹」者,言天能以中正之氣成就萬物,使物皆得幹濟。此明天之德也。天本無心,豈造元亨利貞之德也?天本無心,豈造元亨利貞之名也?但聖人以人事託之,謂此自然之功,為天之四德也。此但言元亨者,略言之也。天之為道,生生相續,新新不停,故曰日新也。以其自然而然,故謂之道。

朱熹解說則概括: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體,其實一理也。

怎麼理解子貢說的「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呢?

《論語注疏》基於原文,解說:言人稟自然之性,及天之自然之道,皆不知所以然而然,是其理深微,故不可得而聞也。

宋儒(如朱熹)則大加發揮:言夫子之文章,日見乎外,固學者所共聞;至於性與天道,則夫子罕言之,而學者有不得聞者。蓋聖門教不躐等,子貢至是始得聞之,而嘆其美也。程子曰:「此子貢聞夫子之至論而嘆美之言也。」

的確,孔子因材施教,說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篇),「唯上知與下愚不移」(陽貨篇)等等。今人唐瑜凌解說:根基不好的人、庸俗之人,遇到順境、逆境會垮的人,是聽不進性與天道的,所以性與天道為中人以上開展,為願意承擔,願意在順、逆境中堅持道心的人說,就像厄於陳蔡的諸弟子們,包括子貢、子路、顏回、曾子等學生。而孔子所以能夠不怨天、不尤人,能夠「吾道一以貫之」,也都是靠性與天道。

古人講三才——即天、地、人。分別有天道、地道、人道。「夫子之文章」,講修齊治平之學,多是關於「人道」的。《中庸》中如下一段話: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可以看出,天道、地道、人道有別,但又是相通的(例如「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孔子有說「吾道一以貫之」。不過,孔子辦學重點是講「人道」。

一般認為,《易》講性與天道。孔子晚年學易,韋編三絕。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述而篇)孔子對學生講《易》,也當在晚年。而誰能聽?孔子也是有選擇的。因此弟子中「不可得而聞也」者多也。

不過,天道、地道、人道相通,孔子學《易》之前對天道已有相當高的體悟,即使在講人道,也還有天道的因素。《論語》中孔子的一些話,其實也在講性與天道。舉例而言。(一)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篇)(二)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篇)

歷史上,佛教傳入中國後,一些人好用佛經來釋讀《論語》,在「性與天道」方面著墨尤多。宋學(理學)就受佛教影響甚深,而漢學則多存儒學原貌。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正義》(清 劉寶楠著)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什麼是性與天道?》
https://www.centralwonder.com/course.php?systemID=&levelID=&pgClass=2&pgID=19&courseID=19&section=111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詩經‧大雅‧抑》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意思是白玉上面的污點,還可以把它磨掉;但說話不謹慎而出錯,卻是無法挽回的。南容「三復白圭」,目的是告誡自己說話要謹慎。孔子認為南容這樣的人,無論「邦有道」還是「邦無道」,都能明哲保身。
  • 本章孔子稱讚弟子子賤為君子。「有君子之德哉,若此人也!魯國若更無君子者,斯子賤安得取斯君子之德行而學行之乎?」這就既稱讚子賤能尊賢取友以成其德,又稱讚了魯之多賢。對此,朱熹引蘇氏曰:「稱人之善,必本其父兄師友,厚之至也。」
  • 子貢(公有領域/大紀元合成圖)
    孔子對子貢的才能多有肯定。例如,孔子曾對季康子說「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雍也篇)本章說子貢是「瑚璉」,則有褒有貶。褒者,才能之高雅貴厚也;貶者,未至於不器也。
  • 孔門所重,在德不在佞。《論語》中孔子稱冉雍「簡」,顏回「如愚」,曾參「魯」, 此三人皆孔子高足,而皆不佞。
  • 漆雕開不仕,而有「儒俠」之名,蓋其志不同於子路、子貢之類弟子吧!
  • 《論語‧子罕》中還有一處記載——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從這個角度講,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顯得多麼英勇豪邁、一往無前、決絕悲壯!可見聖人雖有傷時之意,而終無忘世之心。
  • 孔子甚讚三弟子的才能,卻稱「不知其仁也」,在一定意義上,將「仁」與才能、本領區別開來,突出強調「仁」是一種修為境界。這就為弟子們、後世人們高懸了一個崇高的目標——求仁,成為中華文明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 關於「聞一知十」和「聞一知二」的區別,《論語注疏》中說:一者數之始,十者數之終,顏回亞聖,故聞始知終。子貢識淺,故聞一才知二。
  • 宋朝理學家更是說:君子之於學,惟日孜孜,斃而後已,惟恐其不及也。宰予不能以志帥氣,居然而倦。是宴安之氣勝,儆戒之志惰也。古之聖賢未嘗不以懈惰荒寧為懼,勤勵不息自強,此孔子所以深責宰予也。
  • 欲出自人之本性,孔子並不要求禁慾,而是主張「欲而不貪」(堯曰篇)。「欲而不貪」,就要節慾、寡慾,絕不能縱慾。《道德經》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要做到「欲而不貪」,既要自知、又要自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