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之上有天理

作者:小宇
周文王,圖片取自傳宋人繪製《歷代琴式圖冊》。(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89
【字號】    
   標籤: tags: , , ,

話說,西岐有一樵夫名叫武吉,家有老母,以打柴為生。一日在潘溪邊遇到直鉤垂釣的姜子牙,攀談間姜子牙給武吉看相,說他當天會遇命債。起初武吉不信,沒成想進城賣柴時,路過南門,正趕上文王車駕,由於市井道窄,武吉為了讓道,就趕緊將擔柴的肩給換了一下,可是就在武吉翻轉扁擔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把守門的軍士王相的耳門給打了,王相當場斃命,武吉也立刻被拿下,去見了文王。

姜子牙給武吉看相,說他當天會遇命債,圖片取自《封神演義》。(公有領域)

文王說:「武吉既打死王相,理當抵命。」隨後,命人在南門的地上畫了個圈做牢房,豎了根木頭做獄吏,將武吉囚在圈內,然後文王就趕往別處辦理要事去了。

畫個圈,立個木頭,沒有任何威逼利誘,就能囚禁一個殺人犯,一個知道自己即將要給人償命的殺人犯?放到現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其實,在商紂王時代,殷商朝廷和各諸侯國都設有禁獄,只西岐才有畫地為牢的事出現。這是因為管理西岐的文王是位聖人,他通曉先天八卦,知道法律的設置本質是為了規範人心。人的吉凶禍福都與天命有關,在自然規律下,發善念自然結善果,生惡念最終還是會回報在自己身上。比起法律在行為上的限制,人們更懂從內心遵從天道,從而歸正自己的行為。

在這種狀態下,即使畫地為牢也能夠管得住人。武吉在畫的「牢」裡關了三天後,這日正放聲大哭,此時剛巧大夫散宜生路過南門,見武吉悲聲痛哭,就問:「殺人償命,理所當然。你為什麼要哭呢?」

武吉說:「小人不幸遭逢冤家,誤將王相打死,理當償命,哪裡敢埋怨。只是想起家中老母,七十多歲了,小人無兄無弟,又無妻室,老母孤身,必會因此而餓死,這可真是養子無益啊!想到這些,苦不敢言,不得已,只有放聲大哭,不知迴避,有犯大夫,祈望恕罪。」

武吉不是哭自己的身死,別人因自己而死,以命相償,理所應當,非常坦蕩。他哭的是母親養了自己,這一命卻還了別人,生養之恩又該如何回報。此一番肺腑之言正是人的天良展現,因此十分動人。散宜生聽後便說:「武吉不必哭,我往見千歲啟奏,放你回去,讓你辦好母親的衣衾,柴米養身之資,等秋後再正國法。」武吉趕緊叩頭說:「謝老爺大恩。」文王聽了散宜生啟奏也准了武吉回家。

文王聽了散宜生啟奏後,准了武吉回家。圖片取自《封神演義》。(公有領域)

武吉心中無任何惡念,因此其仁孝打動了散宜生,得以活命來奉養老母。法律只是在用一個作為人的最低道德標準來制約著人的行為,單單用法律規則很難十分準確地衡量人心的善惡,因此往往還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官來進行裁決。其本質還是因為,人在做天在看,人制定的法律管不了人心,也做不到完全的公平和完美,但是天理可以。

回到當今社會,法律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平的作用,但是效果還是很有限。權利和金錢凌駕於法律之上的事情在不見光的地方比比皆是,一些人絞盡腦汁讓自己的行為不觸犯法律,一些人將不犯法作為自己行為的標準。法律存在的意義被人們所忽略和忘記,但是天理直接衡量的是每個人的心,這才是真正的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違背天理良心,做錯了事,理所應當有所償還,像武吉這樣坦蕩的人在如今看起來顯得十分可貴。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朝張居正說:此可見取人者,固不可以無過而苛求,亦不可以有過而輕棄也。是道也,在人君尤所當知,蓋人材識有短長,氣質有純駁。自非上聖大賢,孰能無過,顧其立心何如耳。
  • 笑話人人愛,古人和今人說的笑話可有合拍之處,或是笑點異曲同工?一起來看一則出自東漢邯鄲淳《笑林》的古代笑話:誰殺了陳佗?
  • 此章孔子深嘆世人不知所以為仁之方。為仁之方,主要在己心之好惡。己心真能好仁惡不仁,則當其好惡之一頃,而此心已達於仁矣,焉有力不足之患?常人雖知重仁道,而多自諉為力不足,此乃誤為仁道在外.不知即在己心之好惡。
  • 幽默風趣今人愛,古人也愛。以下是近兩千年前的笑話,出於邯鄲淳(約132—221,東漢末到三國時代)編輯的《笑林》。古人的笑談說了些什麼?晶瑩閃亮的光彩是什麼呢?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