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漫談

文/正則
圖為清 袁江〈觀潮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嫁得瞿唐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唐代詩人李益的這首《江南曲》充滿了民歌般的生活氣息。說的是一位女子後悔嫁給商人,她獨守空閨心情苦悶,甚至生出了不如嫁給弄潮兒的想法,因為至少潮水有信,定期而來,不用忍受別離之苦。那麼弄潮兒是否是那女子託付終生的首選呢?古代的弄潮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說到弄潮,我們不得不提到春秋時期的伍子胥。當年楚王聽信讒言殺了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伍子胥便奔逃到了吳國。在吳國他受到了吳王闔閭的重用,後來他輔佐吳王攻楚,大敗楚國,又幫助吳國打敗越國,最後吳王聽信讒言賜死了伍子胥,並用皮革包裹伍子胥的屍體丟入了錢塘江。伍子胥的一生跌宕起伏,建立了巨大的功勛卻屢受讒言,最終葬身於江濤之中,令人不勝感慨。

傳說伍子胥的屍體隨波沉浮,激起洶湧的潮水,有人看到伍子胥的英靈乘素車白馬立於潮頭之上,後人便因此為伍子胥立廟祭祀。「吳王既賜子胥死,乃取其屍盛以鴟夷之革,浮之江中。子胥因流揚波,依潮來往,盪激堤岸,勢不可禦。或有見其銀鎧雪獅,素車白馬,立在潮頭者,遂為之立廟。每歲仲秋既望,潮水極大,杭人以旗鼓迎之。弄潮之戲,蓋始於此。」(《西湖夢尋》明‧張岱)每到秋季海水開漲,江潮回溯,錢塘江就會形成極具特色的大潮。在黃曆八月十五,潮水大漲之際,杭州人會持旗鼓迎接伍子胥。

「其初出海門時,僅如銀線,既而玉城雪嶺,際天而來,而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杭人百十為群,伺潮出海門,執旗泅水上以迓潮神,謂之『迎潮』。或有手腳執五小旗,踏浪翻濤,騰躍百變,謂之『弄潮』。」(《西湖竹枝集》元‧楊維禎)宋朝時,人們從「迎潮」的敬神活動中,分化出了「弄潮」的技藝。「迎潮」仍然保留了特定的祭祀含義,而「弄潮」則已經成為善水之人的一種技藝表演,因其驚險刺激又往往非常奪人眼球。

宋代的周密曾觀賞過一次弄潮表演,「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髮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誇能。」(《武林舊事》)在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身上的旗卻不沾濕,弄潮兒的技藝之高超讓人瞠目結舌,不怪說兩岸熱鬧非凡「江干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武林舊事》)值得注意的是,弄潮兒披髮紋身的形像,似乎並非人們印象中的良善之輩。

天下奇觀錢塘潮,每年八月十八日常來最大潮。留下歷史奇譚。(shutterstock)

宋人潘閬也曾有過觀弄潮的經歷,每每回憶起來,仍感到後怕。「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酒泉子》)

弄潮人憑藉高超的技藝不但得到了鄉人的寵愛,還賺得盆滿缽滿。「而豪民貴宦,爭賞銀彩。」(《武林舊事》)「一躍而登,出乎眾人之上者,率常醉飽自得,且厚持金帛以歸,志氣揚揚,市井之人甚寵善之;其隨波上下者,亦以次受金帛飲食之賞。」(《杭州志》)

但弄潮終究是一門非常危險的技藝,所以往往有被潮水吞沒的弄潮兒。北宋治平年間,臨安太守蔡端明作《杭城戒弄潮文》:「斗牛之分,吳越之中,唯江濤之最雄,乘秋風而益怒,乃其俗習於此,觀游厥有善泅之徒,競作弄潮之戲,以父母所生之遺體,投魚龍不測之深淵,自為矜誇,時或沉溺,精魄永淪於泉下,妻孥望哭於水濱,生也有涯,盍終於天命,死而不弔,重棄於人倫,推予不忍之心,伸爾無窮之戒,所有今年觀潮並依常例,其軍人百姓輒敢弄潮必行科罰。」

蔡端明指出,弄潮兒為炫耀技術而不顧生命危險,更不顧父母妻兒的行為有違倫常,於是便下令禁止。可是,禁令的效果卻不甚理想,弄潮之風仍難以絕跡。

不過雖然官方沒有辦法絕禁,但弄潮者貪圖私利,引導人以刺激和娛樂的方式背離敬神的內涵,最終觸怒了神靈。「久之,海神若怒,曰:『錢塘之潮,天下至大而不可犯者,顧今嗜利之徒,娛弄以徼利,獨不污我潮乎?』乃下令水府懲治禁絕之。前以弄潮致厚利者頗溺死。自是始無敢有弄潮者。」(《杭州志‧錢塘觀潮記》)弄潮獲利的人溺死者頗多,弄潮活動竟然就這樣漸漸沒落了。

不得不說,傳統習俗的興起多源於對神的崇敬,而其衰落也多因人喪失了對神的信仰,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歷史的教訓。

可笑的是,如今的中共經常使用「弄潮兒」一詞來形容其所謂的「先鋒」人物。仔細想來,他們與「狎濤輕生不自憐」的弄潮之人一樣,變異傳統,趨利自負,戰天鬥地,誹謗神靈,其大機率也會「以弄潮致厚利者頗溺死」的結局收場吧。@*#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間萬苦人最苦」,然而人間也有很多濟世的良方,既有惠及蒼生的醫藥,也有普濟天下的茶道。品茶與品人生,味道相似,苦惱時,飲一杯茶,盡解心中事。
  • 漆雕開不仕,而有「儒俠」之名,蓋其志不同於子路、子貢之類弟子吧!
  • 計然向範蠡傳授了七條法則。其中五條足以使越王復國並戰勝敵人。後來,范蠡隱居經商,他運用同樣的策略積累了大量財富,成為中國最受尊敬的商業人物之一,人稱「陶朱公」。
  • 東坡(蘇軾,自號東坡居士)寫作《漁樵閒話錄》,透過一漁夫和一樵夫,磨了一面浮世繪之鏡,反應人世怪狀、迷態,用故事妙喻,啟發人生。這一天漁夫和樵夫又聚首,這次他們的話匣子打開了唐代《裴硎傳奇》中一篇和虎相關的「倀鬼」故事,雖然年代久遠,但是對應到宋代、對應到現今人生,竟然道理灼灼,完全沒有因年久而「失焦」。到底故事反映了什麼人間道理?
  • 中共治下,禮崩樂壞,道德淪喪。很多人只想著一夜發財,卻不修德行,甚至不惜坑蒙拐騙,完全忘了道德為何物。在人們不知道「道德多少錢一斤」的時代,讓我們來重溫古人重德的故事。
  • 孔門所重,在德不在佞。《論語》中孔子稱冉雍「簡」,顏回「如愚」,曾參「魯」, 此三人皆孔子高足,而皆不佞。
  • 修行能出神通,這在歷代僧人身上無意中常有展現。唐代的名僧萬回是一位具有異能的僧人,他在唐朝君臣之間廣泛受到崇敬,他的神通功能有哪些種表現?神通是怎麼來的?
  • 子貢(公有領域/大紀元合成圖)
    孔子對子貢的才能多有肯定。例如,孔子曾對季康子說「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雍也篇)本章說子貢是「瑚璉」,則有褒有貶。褒者,才能之高雅貴厚也;貶者,未至於不器也。
  • 圖:黃帝像,出明仇英繪《帝王道統萬年圖》冊頁。(公有領域)
    馬縞,五代人。年少時嗜好學習儒術,唐末以明經及第,又舉拔萃科。後梁時為太常修撰,累任尚書郎,參知禮院事,后擢遷太常少卿。著有《中華古今注》,此書以考證名物制度為主,體例與崔豹《古今注》大致相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