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提起中國古代園林,你的腦中是否浮現出曲水流觴、柳暗花明的詩意畫面?如果將時光倒轉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那時是否有中國式園林?園林的主景觀將是什麼呢?三千年前的古代園林的實態已經不復尋覓,然而,從考古發現中我們還是可以尋找到蛛絲馬跡,經過考古工作者的智慧拼圖,得以解開一些謎底,讓我們先來揭開早商的中國古代都城園林的原貌。
從考古探尋古中國園林的蛛絲馬跡
歷經三千年的風雨,在河南偃師和鄭州這兩地的商代早期都城——「偃師商城」遺址和「鄭州商城」遺址中都發現了作為宮城園林核心景觀設施——水池遺址。這些發現清楚地展示:中國的園林,最早已經可追溯至距今三千多年前!
早商都城中的人工水景
甲、偃師商城
偃師商城遺址西距洛陽市約30公里,位於河南省偃師市城關鎮,測定始建的年代約當公元前1636年—前1556年,屬於早商時期的都城,存在200多年。偃師商城由小城和大城組成,小城始建於夏商之際,宮城則位於小城南部,邊長180~200米。在宮城南部已發現十幾座宮殿建築基址,在宮城北部有水池遺址,東距宮城東牆約25米,北距宮城北牆25~27米,西距最早的宮城西牆約27米,南距祭祀區北圍牆和第四號宮殿北部院落北圍牆5~6米。水池可以說是為宮城北部的池苑主景。
這個大型水池並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人工所造的園林池苑設施。怎麼知道的呢?水池形狀規整,為長方斗形,其西北—東南的走向與其南側的第四號宮殿的建築方向基本一致。遺址部分坍塌,現存池槽東西長約128米,南北寬19~20米,槽底中部一帶深約1~1.4米,復原最深約2米,池底部四周略高於中心部,而且池壁是用石塊精心壘砌的。
更令人驚歎的是,大規模發掘後,找到了水池兩端的人工水道,西邊一條是進水道,從外城(大城西一城門外側)的護城河引水進都城後,南折再右折入大水池;東邊對應的一條則是出水道,穿過宮城東牆、穿越小城東牆,經大城東一城門門道下出城,流入東南部的自然湖泊——古湖泊鴻池,整個河道走向呈現「倒几」形。後來,又發現一組走向呈「一」字形的人工石構水道連接宮城池苑,測定始建年代早至小城建造時期,且在大城修建時進行了局部改建。
整組精心設計、建造而成的人工活水設施——水池不僅為宮城內提供持續的活水,而且大型水池兼具了園林水景之美,被考古者視為是與宮城內的宮殿建築群相配套的園林設施。這個從夏朝入商朝之際的早期都城——偃師商城已經將園林池苑正式納入宮城建築的布局中,開展了中國古代宮城園林景觀的先河。

乙、鄭州商城
在河南省鄭州市區東部發掘出的鄭州商城遺址也是一座早商時期的都城。鄭州商城有內城和外城,宮殿區位於內城的東北部,這裡曾發現大面積的宮殿夯土台基。鄭州商城同樣出土了一個大型人造水池,位於宮殿區北側,水池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20米,長寬比和偃師商城類似而面積略小。池壁和池底也是砌石且先用一道料礓石鋪墊(料礓石是潮濕環境下防潮加固的理想材料),池壁用卵石壘砌,池底則用石板平鋪。
宮殿區北部的這個水池的設施面積很大,當是鄭州商城宮殿區的一重要組成部分。在水池南側還發現了一段用石板砌成的地下水道遺跡,方向與水池一致,可能是水池的進水道。這個鄭州商城中的水池設施和偃師商城的池苑如出一轍,是都城園林景觀的中心,且具有生活用水功能,且水池很接近宮殿建築群,應當便於商王、貴族們的生活與遊憩。
商代都城園林遺跡的特色
從這兩處商代早期都城宮城內的園林遺址來看,商代的宮廷園林呈現出幾個共同特色:
1. 以水為主元素,建構景觀,以水池作為中心焦點,開創了中國古代池苑園林的原型。水池寬廣,設計精巧,施工講究,兼顧美觀與實用。
2. 大水池形狀規整,位於宮城北部,符合五行的水方位,走向與緊鄰的宮殿平行,呈現出初期園林的秩序美。
3. 人造大水池毗臨宮殿建築群,便利商王與貴族的生活與休閒利用。
這些商代早期的都城遺址,展現了中國園林濫觴的樣貌,讓我們看到:早在三千多年前,水景就已是都城中的一道風景,池苑更是兼具景觀藝術與實用功能。皇家園林的宏偉與幽深,其根脈在商代的土壤中就已萌芽了。而且皇都的城構–護城河圍繞城垣,其中大城包小城、小城包皇城,以及城中的池苑造景,與今天的紫禁城對比來看,令人驚歎古今的皇城構造大體上並無二致,這又是一個中華文化傳統淵源流長的例證!
資料來源:
劉振東:《古代都城園林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河南偃師商城宮城池苑遺址》,《考古》2006年6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92年度鄭州商城宮殿區發掘收獲》。陳國梁 曹慧奇 谷飛(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偃師商城遺址2004—2023年考古工作收穫——紀念偃師商城發現與發掘40周年》,原文刊於《華夏考古》 2024年 第2期。
@*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