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4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陳霆綜合報導)隨著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145%關稅,中國出口美國的貨運量大幅下滑,跨太平洋供應鏈隨之承受壓力。物流業者指出,目前中美航線的集裝箱(貨櫃)訂單量驟減,空運需求亦下降,企業供應鏈布局與庫存策略正迅速調整。
這些動態表明,川普關稅政策迅速改變了美中貿易。出口放緩與運輸量縮減不僅影響企業供應鏈布局,也預示市場將面臨更長期的調整壓力。隨著談判未定與新關稅截止期將至,貨運業與零售市場的未來走勢正成為關注焦點。
貨運量急縮 集裝箱與空運訂單雙雙下滑
根據集裝箱追蹤服務Vizion的最新數據,4月中旬時,中美航線20呎標準集裝箱(TEU)預定量較去年同期減少45%。
作為中國商品主要進口港的洛杉磯港預計,從5月4日當週起,到港量將較去年同期下滑三分之一;空運承運商也報告訂單量大幅下降。
據《金融時報》4月27日報導,全球航運公司赫伯羅特(Hapag-Lloyd)表示,其中國出口業務約有30%的訂單遭取消。
航運數據分析公司Sea-Intelligence指出,自5月5日起的四週內,亞洲至北美航線的集裝箱預訂量比原計劃減少近40萬標準箱,比3月初下降25%。單洛杉磯港一地,5月預計將出現20次「空班」(Blank Sailings),相當於超過25萬個集裝箱,遠高於4月的6次。
美國空運業協會(Airforwarders Association)則表示,其會員企業從中國出發的空運訂單大約下滑30%。
香港國泰航空(Cathay Pacific)顧客及商務總裁劉凱詩(Lavinia Lau)指出,受關稅與「小額包裹免稅」(de minimis)政策變動影響,中美空運需求預計將走軟。
香港貨運代理商裕輝航空貨運(Easyway Air Freight)亦透露,關稅上調後,中美空運業務縮減約50%。
《華盛頓郵報》同日引述美國物流公司Flexport創辦人萊恩‧彼得森(Ryan Petersen)指出,自新關稅生效三週內,從中國運往美國的海運集裝箱預訂量下降逾60%。

供應鏈與庫存策略加速調整應對關稅
業界觀察人士指出,美國進口商正調整策略以應對供應鏈壓力與潛在成本增加。
Flexport海運總監內森‧斯特朗(Nathan Strang)表示,企業正在等待美中達成關稅協議後再出貨;目前多數公司選擇先消化庫存,暫緩從中國進口新貨,並將貨物存放於保稅倉庫(貨物可免稅儲存,提貨時繳稅)或轉運至加拿大等鄰近國家。他指出:「企業正在原產地與目的地同時囤貨。」
斯特朗警告,一旦達成削減關稅協議,運價可能會急劇上漲。
集裝箱價格也反映出供應鏈的重新布局。根據物流平台Freightos的數據,從越南出口美國的40呎集裝箱(FEU)價格上漲15%,而中國至美國主要航線的價格則下跌27%。
Freightos研究主管猶大‧萊文(Judah Levine)表示:「隨著7月初對等關稅豁免到期,來自其它亞洲國家的運費可能持續上升。」
隨著企業積極調整庫存與進貨策略,市場供需正在快速變化。
美國大型卡車運輸公司騎士-斯威夫特運輸公司(Knight-Swift Transportation)指出,一些大型客戶因關稅成本上升而暫停或取消來自中國的訂單,並強調關稅威脅引發的不確定性。
零售顧問機構Momentum Commerce觀察到,消費者傾向轉向較低價商品,同時部分品項價格出現上升。
儘管整體經濟指標尚未全面反映貨運量下滑的影響,但隨著中美貿易戰加劇,物流與零售業界普遍認為,供應鏈調整與市場價格變動的趨勢,將在未來數月逐步顯現。
責任編輯:李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