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養生】【二十四節氣】

中醫攜手民俗 給你立夏養生九要點

作者:容乃加
春去夏來!立夏養長、養心,怎掌握養生原則與禁忌要點?(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389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西曆入了五月就接近春夏換季的時節了,「立夏」交節一般落在5月5—7日之間,入了夏,許多植物就進入生長、開花結果的季節,人體也會進入生長循環的旺季!古代的中醫非常重視順應四時變化的自然養生醫理。那麼,進入炎熱的夏天怎麼養生?中醫強調夏天是人體「養長」、「養心」的季節。當然養心養得好,能讓人有美顏色,要怎麼做呢?在立夏時怎麼掌握養生原則?可以作哪些助益養生的事情呢?以下九點中醫的養生概念和民俗作法,提供我們參考。

《禮記‧月令》云:孟夏之月,王瓜生,苦菜秀。

夏天養生要則:養長和養心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說,夏天天地氣交,是草木開花,萬物盛發的繁盛時期。我們保養身體健康也要順應天地之氣,在夏天「養長」,讓人體的精華能夠充分供給身體成長開花之用。同時,夏天五行屬火,火氣通於心,故夏季養心最奏效。從中醫理和民俗作法來看,建議一些作法,給讀者朋友參考:

1. 晚睡早起以養長
對應天地陽氣盛發,晝長夜短的變化,睡眠也要調整為晚睡早起,充分利用晨間的陽光健身,同時在熱天裡依然保持著探索的興趣與活力。

夏日清晨到公園親近大自然之美。(Shutterstock)

2. 精神樂觀以養心
保持平靜、樂觀開懷的心境,使周身之氣得以流通發泄;切忌生氣煩躁、暴怒暴喜,否則會「傷心」。從事有益身心的興趣活動,如:繪畫、寫書法、聽古典音樂、下棋、種花、釣魚等等都可以調節精神,讓我們擁有舒暢的心情。

研究顯示,古典音樂會的觀眾在聆聽音樂時,心跳和呼吸會隨著旋律而呈現同步的情況。聽旋律舒緩的古典音樂能讓人身心放鬆。(Shutterstock)

3. 運動流汗益健康
夏天在冷氣房中的時間很長,容易造成身體的內熱外冷,造成病症,所以適度運動出汗,讓汗流出來,使氣得以流通發泄,有益健康。例如,沐浴晨光的散步、溫和運動。有氧運動也能鍛鍊心臟肌肉,但是需要適度。運動的同時要注意適度的水分補給,夏日運動也要避免中暑、中熱衰竭。

4. 夏季飲食養生的要點
中醫理強調藥補不如平日食補,夏季飲食以「赤色」和「苦味」為尚。傳統中醫強調食物中「赤入心」「苦入心」。所以天然紅食物,和帶有苦味的食物都適合夏季飲食養生。《黃帝內經》中記載,「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赤色宜苦」;「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這些都屬苦味食物;薤似大頭蔥,又名「蕗蕎」)」。(《內經‧靈樞經‧五味》)苦味食物入心降燥安神。又酸味食物可以幫助消化,可消解夏日食慾不振。當然「過猶不及」,適量食用為好。

舉例來說:
(1)赤色食物:赤小豆、紅豆(兩者長得像,功能不盡相同)就非常適合夏天的食補。配搭能美白、去濕利尿的薏仁,可煮成紅豆薏仁湯粥。還有紅棗(去核去燥)、枸杞等紅色食補藥材,具有保健心臟血管的效用,又能增強體能(但身體有發炎症狀的人暫時不要食用)。另外紅麴這種調味料,也受到中醫推薦。

橙皮是苦味食物,鹽麴橙皮紅豆湯改變傳統紅豆湯作法,適合夏季養生。(《廚娘香Q秀》提供)

(2)赤色的水果:如李子、櫻桃、桑葚、石榴、洛神花、山楂、西瓜、紅色漿果等等,對養心、美顏色都有功效。
(3)苦味食物:如苦瓜、菊苣(苦菜)能消心火。飲品的蓮子心茶清心清熱,消暑除煩,生津止渴,治療眼睛紅腫。酸梅湯(烏梅、洛神花、山楂、甘草)含有大量紅色食材的營養,又帶有酸味,可以提振夏天的食慾。但需要留意:凡食都以適量為宜喔!

5. 立夏飯、夏(蝦)麵補夏
吃「立夏飯」的習俗是中國南方地區的民俗。立夏飯取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大量白粳米煮成,類似養生五穀飯。閩南有些地方吃蝦麵迎立夏,因為蝦與夏諧音,而且蝦是助陽補腎的好食物,可以提升體能和身體的免疫力,也有助於好「顏」色。

五穀飯。(全宇/大紀元)
養生美饌:立夏吃蝦麵。(Shutterstock)

6. 吃粥喝茶過立夏
吃立夏飯之外,也有些地方吃「七家粥」、喝「七家茶」過立夏。「七家粥」是匯集了左鄰右舍的米,再加入各色豆子及黃糖煮成的大鍋粥,煮成後要和鄰居親朋好友分食;「七家茶」也是匯集了左鄰右舍的茶一起分享,這種作法實現敦親睦鄰的好風尚。中醫很推薦粥和茶的養生功能。《黃帝內經》說:「五穀為養」,粥是日常養生的理想選擇,它能滋養脾胃,生津止渴,清涼解熱,又能促進氣血運行;夏天失調的身體,可以用粥食補,恢復平衡。

喝對養生粥。(大紀元)
喝對養生粥。(大紀元)

另外現代研究發現,茶多酚中的兒茶素抗氧化力強,能保護心血管,降低體脂肪,還能啟動解毒酵素,正是養心的好選擇。但是,喝茶則忌空腹,要適量。

7. 民俗食俗吃草仔粿免夏天生瘡
草仔粿是台灣立夏的民俗食物。民俗說在立夏這段時間內,到野外採摘鼠麴草製作草仔粿,吃了可以避免夏天生瘡。

用艾草或鼠麴草製作的草仔粿。(賴瑞/大紀元)

8. 夏季食補養生不要犯的禁忌
因為夏季天氣熱且濕氣重,所以,飲食應以清淡袪濕、營養均衡為原則,辛辣刺激、油炸甜膩的食物可能是許多人最愛,但為養生計宜避免。「貪涼」是人們常犯的大忌,冰涼飲品無限暢飲,享一時之快,但對免疫能力和健康的底子並不好。現代人的夏季多在冷氣房度日,天長日久,也會生病(外冷內熱陰陽不調),也要留意,給自己一些運動流汗的機會,自然能改善。

9. 「立夏,補老父」闔家安
台灣有一民俗:「立夏,補老父。」什麼意思呢?就是在立夏這個日子給父親補補身子。父親宛然就像一家的太陽,陽剛又火熱,再則夏天是補心臟的季節,對忙碌於工作的父親來說,也特別需要留意心臟的保養。當然,一年四季的每一天,都是盡孝道的日子,在立夏這一天是象徵性的提醒啦。子女盡孝道,闔家得安康。

立夏節氣來了,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順應節氣變化,留意夏季養生的重點:做好養長和養心,歡樂過一夏。@*#

——看更多【節氣養生】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處暑」既然已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了,那麼這節氣為何帶著「暑」字叫「處暑」呢?處暑節氣古有「七月流火」名言,到底流什麼「火」?是什麼意思?處暑的當令食物、養生要則是什麼? 
  • 2025年是從8月7日開始。從立秋到秋天第二個節氣處暑前這段日子,還處於三伏天的時段,盛夏餘熱未盡,秋陽肆虐,素有「秋老虎」之稱。俗話說:「秋老虎會咬人!」因為這期間的燥熱耗氣傷津,容易使人生病。立秋民俗和養生也多有相關。在這隱藏「肅殺」的秋季裡,生活養生要掌握哪些要點呢?如何補秋呢?
  • 大暑到了,炎炎夏日能「進補」嗎?炎熱會使人食慾欠佳,火熱心煩,怎麼進補呢?除了生活作息、精神的調節之外,中醫講「醫食同源」,講究五行相生的食補。本文為你掌握長夏大暑的食補養生要點--養脾胃,結合中醫和民俗的養生智慧,提供十種便利的炎夏食補方。
  • vegetable garden
    俗諺說:「小暑過,一日熱三分。」小暑是黃曆六月節,此際在長江淮河流域是「出梅、入伏」的轉折點,梅雨一收,天氣就迅猛炎熱起來。夏天最後一個月,小暑連大暑,也正是一年中最灼熱的時節。在這樣的時節能做些什麼呢?灼熱難耐之下如何養護身心?有哪些智慧養生的方法嗎?
  • 夏至在每年6月20—22日之間到來,古來不論中外的節俗中都很重視夏至這一天。可知道夏至之「至」包含哪些意義?夏至的重要傳統內涵為何?夏至到了當注意哪些生活宜忌?夏至名花是哪一種?
  • 「芒種」這個節氣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呢?「芒種」源自「芒」和「種」……。芒種特色養生要事,建議人們在仲夏生活留心三大事,有助於過好日子。「芒種」養生補精古來推一寶,是什麼呢?本文告訴你。
  • 「小滿」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每年約在公曆5月20日到22日之間交節。「小滿」表示農作物生長的現象,這時正是吃「苦」嘗「新」的好時節。小滿,提醒人們品嚐生活好滋味,也展現了季節的保健之道,讓人感受向上生長而盈滿的青春氣息。
  •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視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元代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