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夏至之「至」表示什麼意義? 留意這節氣宜忌過好夏至

作者:容乃加
夏至是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的一日。老子說:「天道極即反,盈即損。」(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2197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 , , , ,

每年在6月20—22日之間到來的節氣是夏至。古來不論中外的節俗中都很重視夏至這一天。例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夏至祭地神,由天子率領朝中百官到北郊方丘(地壇)祭祀,以表達對神的敬畏與感恩。而在西方,人們歡聚到英國的巨石陣周圍迎接夏至的第一道曙光帶來的福氣,這傳統已經個延續了數千年。為什麼夏至這麼受人重視呢?夏至節氣包含著哪些文化內涵呢?以下我們一起來探索中華文化的智慧,並了解夏至生活的宜忌。

夏至之「至」包含哪些意義?

一、夏「至」表示夏季中點之至,也表示一年中點之至。
換句話說,過了夏至這一天夏天過半、一年也過半了。上古最早的的曆書——黃帝所建的曆書以冬至為一年之首,對應的一年中點之節氣就是夏至。

二、夏至表示「日北至」。
在這一天,太陽直射北迴歸線,中國古人稱這天叫做「日北至」,也就是太陽直射地球到達最北限,過了這一天即向南回歸。相關的還有「日長至」的說法,表示這一天是年中白晝最長的日子。

頭戴花環,著盛裝的觀日者在英國威爾特郡的巨石陣慶祝太陽升起。 在北半球,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白天,稱為夏至。(Finnbarr Webster/Getty Images)

三、夏至表示一年中「陽氣之至」。
夏至時,盛夏陽氣達到極點之日,也是陰氣將萌發之時。《淮南子‧天文訓》說夏至「陽氣極,陰氣萌」。夏至之卦是姤卦,卦爻是五陽一陰,一陰起於下,對應夏至節氣「一陰生」的現象。

夏至的重要傳統內涵

一、古人不賀夏至有什麼道理?
夏至和冬至都是天地陰陽之氣升降變化的轉折點,那為何古人賀冬至而不賀夏至呢?

蔡邕《獨斷》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夏至陰氣起,君道衰,故不賀。」這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哲學。從冬至到夏至陽氣處於上升階段(即陰氣處於下降階段);而從夏至到冬至陽氣處於下降階段,即陰氣處於上升階段。是以古人戒慎過夏至而不賀夏至,更要留意向善的精神意志不受陰升陽降之氣的影響而委靡不振。

二、夏至祭祀后土表達敬畏與感恩
歷朝歷代在夏至祭地與冬至祭天相對應,由天子率領朝中百官親祭,以表達對天地四時的敬畏與感恩。《通典‧禮五》說夏至祭祀后土(土地神)於方丘(又稱「方澤壇」,表現「天圓地方」的概念)是周制,從周代延襲而來的。歷代都延續這個祭禮,表現中華文化講究天人合一,敬天敬神的一種核心價值觀。

三、仲夏與仲冬節氣相合,展現人事與天象互為因果
《淮南子‧時則訓》說天地節氣有六合,「仲夏與仲冬為合……(黃曆)十一月失政,五月下雹霜」。古人視天地種種自然現象是對應於人間事的反映。(黃曆)「五月下雹霜」這種大熱天的反常氣象,實際是十一月失政不德的反應。中華哲學認為異常天象是對人間施政失德的警示。

古人認為異常天象是對人間施政失德的警訊。圖為2024年4月28日,廣東下的巨大冰雹。(大紀元合成圖)

夏至當注意哪些宜忌

《禮記‧月令》說夏至所在的黃曆五月「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提醒人這個月中生活要戒慎:「君子齊戒,處必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嗜欲,定心氣,百官靜事毋刑,以定晏陰之所成。」「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遠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處臺榭。」這二段話說了夏至的陰陽感應之變,重點在告訴人夏至五月的宜忌,以下用簡潔的白話來說說夏至的宜忌:

夏至之宜

露營,帳篷,露營區
山上避暑,宜夏舒放身心。(大紀元/林海柔)

避暑居所,宜夏安居:地處高處、透亮、通風良好的處所,可降低悶熱高濕的暑氣,宜夏安居。若無山居別墅之便,不妨用心營造通風良好、光線充足的住家環境。讓涼風拂面來,解暑氣,舒暢身心。
眺望遠方,宜夏安心:視野遼闊的風景,舒暢解暑良方,宜夏安心。若推窗能見遠山,樓台可觀雲影,天高地闊,胸懷自然寬闊。
登山避暑,宜夏舒放身心:地面海拔增高溫度就下降,夏至登山賞景,宜夏舒放身心!
登高賞玩,宜夏忘暑:登上亭台樓榭,四周風光盡收眼底,使人心曠神怡,宜夏忘暑。

登高遠眺舒放身心。圖中遠眺望到「山嵐亭」和遠方的花東縱谷。(吳柏樺 / 大紀元)

清淡飲食,宜夏安身:選擇清淡不油膩的食物,讓腸胃清爽過夏天,宜夏安身。夏天一熱,脾胃本就容易虛弱,油膩重味難消化,會讓脾胃更疲憊,也容易讓燥熱的身體更上火。

夏至之忌

忌聲色犬馬耗陽氣,齋戒養心為上。
• 忌曝露,掩身為上(防止過烈紫外線的傷害)。
• 忌躁動發脾氣,靜定心氣為上。
• 忌放縱嗜好欲望,淡薄為上。
• 忌動干戈與興訟,陰柔順勢,息事寧神為上
• 忌在南方用火,南方屬火,夏至火旺,宜避為安。

《禮記‧月令》記載,仲夏這個月裡木槿花盛放,反射豔陽的光華。然而木槿花的豔麗只有一日的榮光,清晨花開,日中而衰,日落即凋零,所以有「無宿花」的雅稱,在仲夏時節傳遞給人生命無常的訊息。老子說「天道極即反,盈即損」。對敏覺天時的節氣來說,夏至一到,陽氣由盛轉衰;對如花的生命來說,也要留意這陰盛陽衰趨勢的轉換時刻,給自己一個夏至好時光!@*

--看更多【節氣與生活】【中華文化300問】

責任編輯:方沛#

推薦閱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人們是怎麼度過苦夏呢?白居易《消暑詩》曰:「何以銷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俗話說「心靜自然涼」,除了精神層面的「降溫」外,古人也發明出了許多消暑妙招。
  •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同其它節氣相同,自古流傳下來一些立秋的飲食習俗,而這些習俗大都與預防疾病有關。所謂「民以食為天」,古人會根據不同時令的食物,調節身體,以減少疾病。
  • 「處暑」既然已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了,那麼這節氣為何帶著「暑」字叫「處暑」呢?處暑節氣古有「七月流火」名言,到底流什麼「火」?是什麼意思?處暑的當令食物、養生要則是什麼? 
  • 「白露」一到夜涼如水,白露是一年中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氣,也是補潤養生的起程時點了。從中華文化的五行原理告訴你「補露」--白露養生的作法……還有白露食俗。
  • 入了黃曆九月,寒露風寒,萬物漸收斂,草木衰黃。此際,菊花凌陰而盛,菊花飲給人美顏色、增活力!與此同時,又有許多的寶物、妙方,讓人暖身、暖心、舒懷過深秋……繁忙生活中,給自己一個時空,好好寶貝自己!
  • 俗語說「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黃帝內經》這部華夏養生寶典,揭示人的養生原則就強調「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落實到生活,從寢食上來看「霜降」養生的具體作法。
  • 立冬了!《內經》提醒人,順應陰陽過生活就是養生的根本之道。面臨一年中最冷的冬季,實踐「養藏」是養精蓄銳、延年益壽的保健之道,以免傷害生命之精,使得得來春痿厥不振,傷害生命力。
  • 初冬小雪時節到了。初冬養生怎麼養、怎麼補?從中華文化中醫學五行養生看冬天養腎,告訴你九招……
  • 第二十一個節氣「大雪」。大雪節氣到了,天地間燦爛的秋色餘韻就要收藏殆盡。天寒地寒的仲冬時節,養生要怎麼養、怎麼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