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運人功理不窮 有功無運也難逢——漫話算盤

文/返航
圖為中式算盤。(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463
【字號】    
   標籤: tags: , ,

記得小的時候,電子計算器還未普及,商店櫃檯基本用的都是那種木製的算盤。不知道為什麼,我尤其愛聽櫃員流利清脆的撥珠聲,噼嗒啪嗒,像是在彈奏一首動感的曲目。可時過境遷,算盤被電腦所取代,那些熟悉的場景已然漸行漸遠……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聊一聊中國古代的計算器——算盤。

神傳算具

在談算盤之前,我們要首先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何為「算術」。今天的人們把算術理解成一種計算,實際上是不完整的。算術、算術,那就是又有算,又有術。而算,也不只是數學計算。

在古代,算有三種寫法:算、筭和祘。《說文解字》註:祘,明視以算之,從二示。那麼何為「示」呢?「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示,神事也。」這麼看來,古人正是以「算」來預知吉凶、體察天意。

而「術」呢?它是一種涵蓋五行、陰陽、周易、八卦等用以推測人事吉凶、國家氣數的學問和技術。故而古人認為,中國的傳統算術「大則可以通神明,順性命,小則可以經世務,類萬物」。而作為輔助計算工具的算盤,它的出現也同樣印證了這一點。

談起算盤,我們不得不提到「算聖」——東漢時期著名的天文和數學家劉洪。早年,劉洪求道於天目先生,天目先生是方外之人,知天文、通術數。劉洪得其真傳,並因準確預言了日食的發生日期而名聲大振,得到皇帝的賞識,後又為朝廷修訂曆法。他的一生著作豐富,有《乾象曆》、《七曜術》、《正負數歌訣》等天文、算術類的著作。

劉洪有一位弟子名叫徐岳,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數學和天文學家。漢朝末年,天下板蕩,異象頻出,徐岳遂遊山求道,並在泰山遇到劉洪,劉洪就將從天目先生那裡所學的傳授於他。

後來,徐岳將師父劉洪傳授的知識記錄下來,著成《數術記遺》一書,書中有對許多算具的記載,其中就包括珠算,曰:「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

算盤發展的歷史脈絡

前文提到《數術記遺》中有對珠算的簡單描寫,對此,北周甄鸞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番詳細的註解:「刻板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間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色別,其上別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珠各當一,至下四珠所領。故云控制四時。其珠游於三方,故云經緯三才也。」這種漢代出現的算盤是現代算盤的雛形,奠定了上一珠,下四珠的基本制式。

甄鸞著有《笑道論》、《五曹算經》、《七曜數算》等著作,在天文曆算方面的造詣很高,在北周武帝天和年間(566年—572年)編《天和曆》並由朝廷頒布天下。

當然,隋唐之前關於珠算的文獻記載較少,這說明當時的算盤可能還沒有在民間普及,而是和天文學一樣,作為一種師傳的技術,流傳於官家或是掌握在那些精通天文、術數的高人之手。《數書九章》有言「天象曆度,謂之綴術;太乙壬甲,謂之三式;皆曰內算,言其祕也。」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

到了隋唐時期朝廷開科取士,唐代的明算科考試就要考《數術記遺》,是當時考生的教科書,官方的這一舉動直接推動了算盤的普及和發展。

宋代商品經濟發達,算盤也開始在民間出現。鼎鼎大名的《清明上河圖》中,趙太丞藥店的櫃檯上,就放著一把算盤。

到了元代,對算盤的記載則更多。如元代劉因曾做一首算盤詩:「不作瓮商舞,休停餅氏歌。執籌仍蔽簏,辛苦欲如何。」陶宗儀有將奴婢比作算盤珠的說法,十分詼諧。「凡納婢僕,初來時,曰擂盤珠,言不撥自動。稍久,曰算盤珠,言撥之則動。既久,曰佛頂珠,言終日凝然,雖撥亦不動。」(《南村輟耕錄》)

到了明代,市面上出現了許多關於算盤的書籍,而算盤的制式也有所發展,除了上一珠下四珠的十進位版本,人們也開始使用上二珠下五珠這種十六進位的算盤。《魁本對相四言雜字》中就載有這種算盤的圖繪。而明代程大位《算法統宗》更有十六進位的算盤口訣。這說明十六進位的算盤和運算法則已被當時的人們普遍掌握。

算盤融入生活

算盤並不只能進行簡單的數學運算,除了基礎的加減乘除,還能進行平方、開方等複雜的運算。從商品交易到工程建設,從人口統計到政府稅收、從地圖繪製到曆法推算,甚至是人世吉凶的推定和天文星象的預測,無一不是古人用算盤計算出來的。

電腦的運行需要代碼,而算盤的使用需要口訣,若無口訣,則幾乎無法發揮算盤的功用。不過相較於電腦而言,算盤更強調人本身的學習和鍛鍊,如同修煉,永無止境。

熟練的算盤使用者的計算速度驚人,這也是算盤能代替古代另一種算具——算籌的根本原因。現在有不少珠心算的比賽,參賽者在看完一連串高位數加減的問題後可以直接報出答案,令人歎為觀止。

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內藏的漢朝骨製算籌複製品。(by SSR2000,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2./維基資源共享)

另外,算盤的使用也衍生出了一些常用語,其中「三下五除二」這一成語便出自於珠算的口訣,是人們在形容做事敏捷、熟練時的常用語。

在小說《紅樓夢》中謎底為算盤的燈謎詩也頗令人玩味,詩曰:
天運人功理不窮,有功無運也難逢。
因何鎮日紛紛亂,只為陰陽數不同。

算盤上的算珠是靠人手去撥動,因此是「人功」。在沒有計算出「數」之前,人們雖然不知它的結果,但結果實際上已經存在了,只不過算盤還沒有撥到那一步。可表面上看,最後的結果卻是靠人「撥」出來的,所以許多人機關算盡,為了利益爾虞我詐、互相爭鬥,最後卻誤了卿卿性命。這世間的事莫不如此,看似紛繁複雜,充滿變數,最終卻都是定數。

另外,古代也有不少算命先生常用算盤來推算人的命運,非常精準。英國漢學家李約瑟談到:「我們親眼見過算命瞎子用他們的指節迅速地推算顧客的生年。有些算命先生也用算盤。」(《中國科學技術史》)照這麼看來,「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也絕非虛言。

結語

古人熱衷於求道、問道,傳統算術還講「寓算於道」,通過算術來探究天地人之間的關係,這也造就了古人恬淡的心境和寬闊的視野。

在一切由電腦運算、決策的今天,人類已經不可避免地成了算法和工具的奴隸。只有那框方珠圓的算盤還在不斷地提醒著世人:什麼才是工具的最自然和諧的使用方式,因為那正是神恩賜的用以延續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基石。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詩經‧大雅‧抑》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意思是白玉上面的污點,還可以把它磨掉;但說話不謹慎而出錯,卻是無法挽回的。南容「三復白圭」,目的是告誡自己說話要謹慎。孔子認為南容這樣的人,無論「邦有道」還是「邦無道」,都能明哲保身。
  • 七夕是指黃曆七月七日之夜,古來也稱為七巧節、乞巧節、七姐(織女)誕,從古到今,圍繞著種種民俗和傳說,主題就是有情有義的婚姻,所以七夕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恩愛夫妻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句詞怎麼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七夕金句呢?「織女牛郎會七夕」的傳說故事有多古老呢?
  • 堯夫(邵雍)的《漁樵問答》,字字全是精煉的道理;東坡的《漁樵閒話》,句句都是妙喻。沒有道理,就無法入人心;沒有妙喻,就不能啟發人。明朝刑部郎中、藏書家,自號清常道人的趙琦美(開美)認為,這兩本漁樵看人世之書,狀似意在言外,可又像人世間的一經一緯,提綱挈領,讓人容易理順人生的大方向,言不盡處,耐人尋味!漁樵閒話唐代瘋和尚萬回給唐明皇的預言,傳述了什麼人間道理?
  • 君臣、朋友既然是「人合」,怎麼「合」?皆以「義」合者也。「義」,是仁義之義。義者宜也。為臣者,君有過則當力諫,諫之不從則當去;為友者,人有過則當忠告,告之不可則當止。如果超過這個度,就會走向反面。
  • 「德不孤,必有鄰」,就孔門教學而言,強調修德,自然也含有人不能獨修成德,必求師友夾輔之意,所謂「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篇)。而在混亂之世,「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更是給人以巨大的激勵。
  • 本章主旨慎言貴行。「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中的「欲」字,妙,強調君子的主觀努力。朱熹引謝氏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錢穆解說:敏訥雖若天資,亦由習。輕言矯之以訥,行緩勵之以敏,此亦變化氣質,君子成德之方。
  • 對一個明智的人,「約」表現在方方面面。史書上記載:大禹的時候,儀狄善於造酒。大禹一飲,味道甘美。但是,大禹從此疏遠儀狄,戒掉這美味可口的酒,並且說:「後世一定會有因縱酒而亡國的君主。」
  • 在孔子看來,那時的人,德行好,學者沉靜簡默,不肯輕易出言。因為其學務為己,志在躬行,言忠便要盡忠,言孝便要盡孝,句句言語都有下落,心裡才安。
  • 不孝何能仁?當知能對別人有同情,能關切,此乃人類心情之最可寶貴者。孔子特就孝道指點人心之仁。人當推廣孝心以達於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