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藝術史上最精妙的肖像畫之一

倫勃朗‧皮爾著名的「雙重肖像畫」

作者: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蘇雯 譯
倫勃朗‧皮爾(Rembrandt Peale)1801年作《魯本斯‧皮爾與天竺葵》(Rubens Peale with a Geranium)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780
【字號】    
   標籤: tags: , ,

皮爾家族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藝術家族之一。族長查爾斯‧威爾遜‧皮爾(Charles Willson Peale,1741–1827年)以描繪喬治‧華盛頓、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其他重要人物,以及自己家庭成員的肖像畫而聞名。老皮爾也是著名的自然學家和富有開創性的博物館創始人。他的17個孩子大多以科學家和古代繪畫大師的名字命名,其中包括卡爾‧林奈、拉斐爾、提香、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和安傑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

皮爾有幾個兒女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肖像畫家兼歷史畫家倫勃朗‧皮爾(1778–1860年)是其中最為成功者。他有一幅畫作描繪弟弟魯本斯‧皮爾(Rubens Peale,1784–1865年)在盛開的天竺葵旁,公認為「美國藝術史上最精妙的肖像畫之一」。

美國最精到的肖像畫家

倫勃朗‧皮爾所作自畫像,1828年,布面油畫,48.3 × 36.8 cm,底特律藝術學院藏。(公有領域)

倫勃朗‧皮爾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的巴克斯縣(Bucks County)。與幾個兄弟姐妹一樣,他最早的藝術指導來自父親。倫勃朗‧皮爾的天賦在年少時就顯露無遺,年僅13歲就創作了平生第一幅自畫像。在近七十年的藝術生涯中,他創作了至少12幅自畫像,作品總數超過1,000幅。

為了研習繪畫和創作,倫勃朗‧皮爾走遍了美國東岸,並長期在國外旅行;在那個時代的畫壇,這一點頗不尋常。他的早期風格反映了英國肖像畫流派。皮爾先是隨父親學習這種風格,後來又師承本傑明‧韋斯特(Benjamin West);出生於美國的韋斯特在倫敦藝術界大獲成功,曾任王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主席。

不過,倫勃朗‧皮爾的風格很快發生了變化:旅居法國期間,他對新古典主義作出了回應。這種新風格獲得了精湛老到的評價,也促成了美國收藏家對他的青睞。

倫勃朗‧皮爾,《國父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 Patriae Pater),約1824年作,布面油畫,183.5 × 137.8 cm,費城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藏。(公有領域)

倫勃朗‧皮爾和父親兩人都對喬治‧華盛頓的形象流傳後世做出了巨大貢獻。查爾斯‧威爾遜‧皮爾在兒子還只有十幾歲時,就安排他為總統畫了一幅寫生肖像。這唯一一次寫生,後來催生了一系列詩意而英勇的形象:倫勃朗‧皮爾畢生畫了不少於79幅理想化的喬治‧華盛頓肖像,受到私人贊助者和政府機構的追捧。他筆下的美國國父,融合肖像畫與歷史畫於一身——這是畫家在盧浮宮觀摩時非常欣賞的畫種。

弟弟魯本斯

魯本斯‧皮爾(Rubens Peale)肖像,倫勃朗‧皮爾1807年作,布面油畫,54.6 × 66.7 cm,華盛頓特區國家肖像畫廊藏。由於弟弟視力非常不好,倫勃朗‧皮爾突出刻畫了他的眼鏡。(公有領域)

沒有人曾想到倫勃朗‧皮爾的弟弟魯本斯‧皮爾會成為藝術家,因為他的視力非常不好。正因為此,父親沒有給他上美術課;他被委以經營家族博物館的重任,包括父親創立的博物館、他自己的收藏機構,以及倫勃朗‧皮爾創辦的博物館。此外,魯本斯‧皮爾還是一位出色的園藝家、農人和開創性的植物學家。

然而事情發生了令人鼓舞的轉折:魯本斯‧皮爾在71歲時學會了繪畫。在女兒瑪麗‧珍妮‧皮爾(Mary Jane Peale)的指導下,他在靜物畫方面取得了成就。他的作品讓人聯想到其叔叔詹姆斯(James)和哥哥拉斐爾(Raphaelle),後者被認為是美國第一位專業靜物畫家。《西瓜靜物》(Still Life with Watermelon)是魯本斯‧皮爾為數不多作品中的美麗範例,創作於81歲他去世的那一年。

魯本斯‧皮爾,《西瓜靜物》(Still Life with Watermelon),1865年作,布面油畫,48.3 × 69.9 cm。(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提供)

倫勃朗‧皮爾1801年的布面油畫《魯本斯‧皮爾與天竺葵》(Rubens Peale with a Geranium),現藏華盛頓特區的國家美術館(NGA)。該館1985年在蘇富比拍賣會上以四百多萬美元的價格購入此畫,創下當時美國畫作的最高拍賣紀錄。成交時,國家美術館館長卡特‧布朗(J. Carter Brown)表示:「這是一幅讓人寶愛的畫作,直到今天都是私人手中留存最偉大的美國畫作之一。透過無數人的捐贈,它得以回到孕育這位藝術家的國度,真是太好了。」

皮爾的「雙重肖像」

倫勃朗‧皮爾,《魯本斯‧皮爾與天竺葵》(Rubens Peale with a Geranium),1801年作,布面油畫,現藏華盛頓特區的國家美術館。(公有領域)

倫勃朗‧皮爾在費城創作這幅畫時,他本人23歲,弟弟17歲。這幅作品可視為一幅雙重肖像:既是魯本斯‧皮爾的寫真,也為一株重要的天竺葵留下了形象——長期以來,人們都傳說這是美國栽培的第一株天竺葵。這幅畫是倫勃朗‧皮爾早期藝術生涯中無與倫比的一例,展現了其高度寫實的精湛技巧。植物和人物都栩栩如生,讓觀者與畫中場景產生情感共鳴。倫勃朗深入研習了古代大師對人體、光線和質感的表現手法,從魯本斯‧皮爾桃紅色的肌膚,到赤陶花盆,都可以見出這種影響。

據國家美術館說明,這幅作品展現了「堅實清晰的刻畫,精心調和的色彩,以及對細節的熱忱投入」。魯本斯位於畫面左側,耐人尋味的是,他戴著一副眼鏡,放在桌子上的左手還握著另一副。兩副眼鏡展露了畫家描繪光照和反射的高超技藝,這在人物眼睛下方尤為明顯。小伙子並未注視他的植物,像是陷入了沉思;他透過觸摸與天竺葵相連結:他的右手搭在花盆邊緣,兩根手指按在土上,做出測試濕度的樣子。兩兄弟對他們各自的照看對象都很敏感——倫勃朗‧皮爾對他的模特弟弟、魯本斯‧皮爾對他心愛的植物。

魯本斯‧皮爾的獨生女瑪麗‧簡‧皮爾記述了《魯本斯‧皮爾與天竺葵》一畫的創作背景與過程,學者們認為這些描述非常珍貴。瑪麗解釋說,最初畫這幅畫的時候,她父親只是手拿眼鏡,而不是戴著眼鏡。倫勃朗‧皮爾後來從美學角度認定,讓眼鏡戴在臉上會更好,但他保留了原始的描繪,以免破壞手部的渲染效果。她還寫道,這株植物是「這個國家的第一株」。

藝術史學家們的結論是,這種說法需要深究。具體來說,他們認為這並不意味著它是第一株天竺葵,而是某一特定品種。他們推測的品種是小花天竺葵(Pelargonium inquinans,又稱馬蹄天竺葵)。1732年,德國植物學家約翰‧雅各布‧迪倫尼烏斯(Johann Jacob Dillenius)在其植物圖譜《埃爾特姆花園》(Hortus Elthamensis,英譯:Eltham Garden)中收入了一幅小花天竺葵的版畫插圖,與魯本斯‧皮爾擁有的這一株非常相似。小花天竺葵原產南非,在18世紀初期已傳入歐洲。由於它很像天竺葵(Geranium),歐洲人就用這個名稱來稱呼它們,並且沿用至今。不過小花天竺葵和天竺葵雖然同屬一科,卻是不同的屬。

德國植物學家約翰‧雅各布‧迪倫尼烏斯(Johann Jacob Dillenius)《埃爾特姆花園》(Hortus Elthamensis,1732)中的小花天竺葵(Pelargonium inquinans)插圖。(公有領域)

在國家美術館出版的《19世紀美國畫作(第2部分)》(American Painting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art II)中,策展人艾倫‧G‧邁爾斯(Ellen G. Miles)這樣描寫這種植物的特徵:「布滿絨毛的枝條,柔軟的五至七裂葉,五瓣的猩紅色花朵,以及長柱狀的雄蕊。它得名inquinans(拉丁語意為『染色』),據說是因為它的葉子被觸摸後會變成鐵鏽色或淺棕色。」

這幅畫中,從底部那片葉子的邊緣似乎可看到這種特徵。

在19世紀初,美國的園藝技術能夠栽培小花天竺葵,曾被視為國家的驕傲。據信,托馬斯‧傑斐遜擔任總統期間,白宮種植過小花天竺葵。國家美術館說,皮爾在這幅肖像畫中加入猩紅色的天竺葵,旨在「紀念弟弟在園藝上的成就」。根據瑪麗‧簡‧皮爾的說法,天竺葵才是這幅肖像畫創作時的真正主題。

對當今的各藝術機構來說,皮爾家族的繪畫遺產仍具有重要意義,倫勃朗‧皮爾深受喜愛且家喻戶曉的《魯本斯‧皮爾與天竺葵》便是明證。在當代,這幅作品甚至啟發了康涅狄格州傳統陶藝家蓋‧沃爾夫(Guy Wolff)製作了一款園藝花盆。他以赤陶燒製的珍品「皮爾盆」(Peale Pot)擁有18世紀的造型,飾以簡約優雅的繩邊。對天竺葵的喜愛也在園藝愛好者中延續,任何人在家中都可以用自己的皮爾盆,向這幅畫作表達敬意。

原文「Rembrandt Peale’s Famous Portrai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是一位藝術顧問,居住在紐約。她撰寫的文章涉及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和特別展覽等一系列主題。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理查二世雖壽數短暫,在位時間卻很長(1377–1399年):其祖父愛德華三世逝世後,年僅10歲的他即加冕為王。藝術史學家們認為,理查在其統治末期委託創作了《威爾頓雙聯畫》(The Wilton Diptych),這是現存罕見的英國中世紀面板畫作,現藏於倫敦國家美術館。
  • 有些鑑賞家認為,弗蘭斯‧哈爾斯(Frans Hals,1582–1666年)才是最出色的荷蘭巴洛克畫家。哈爾斯在當時以描繪歡樂場景的風俗畫,以及個人與團體肖像而廣受歡迎。
  • 魯本斯的藝術展現了其創新風格,綜合汲取了北歐寫實主義、意大利藝術的情感表現與古典雕塑傳統。其輝煌創作深深影響了後世。他最具個人色彩的作品以摯愛的髮妻伊莎貝拉及續弦赫勒娜為主角,融會內心情感與藝術創造力,以其真實動人成就非凡藝術價值。
  • 被譽為哈德遜河畫派「奠基人」的英國裔藝術家托馬斯‧柯爾(Thomas Cole,1801–1848年),不僅啟發了同時代藝術家,更激勵後世畫家揮毫捕捉美國獨特的自然景觀。他倡導將《聖經》題材、歷史事件與文學意象融入創作,引領了風景畫藝術高度的提升。
  • 維多利亞女王對第一代威靈頓公爵亞瑟‧韋爾斯利(Arthur Wellesley,1st Duke of Wellington, 1769-1852年)讚譽有加,稱他為「英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自1896年以來,卡爾‧法布里蒂烏斯這幅精美的金翅雀圖畫一直收藏在毛里茨之家博物館內。這幅畫在學術界一直相當受到重視,但在同名小說出版之前,卻鮮為大眾所知。
  • 紐約弗里克收藏館舉辦的特展「維梅爾的情書」,展覽以亨利‧克萊‧弗里克(Henry Clay Frick)生前收藏的最後一幅畫作——約翰尼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的作品《女主人與女僕》(Mistress and Maid)為焦點展開。
  • 猶太人的逾越節(Passover),是為了紀念以色列人在摩西帶領下從埃及人的奴役中解脫出來。這位希伯來先知降生伊始的傳奇故事,在藝術史上一直是備受歡迎的創作主題,無論是猶太藝術家還是基督徒藝術家,在繪畫、素描、壁畫、版畫、教堂鑲嵌玻璃和彩繪手稿中,都曾涉及。荷蘭裔英國藝術家勞倫斯‧阿爾瑪-塔德瑪(Lawrence Alma-Tadema)爵士於1904年繪製的《發現摩西》(The Finding of Moses),是最為著名的範例。
  • 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是早期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奠基人之一,在藝術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的作品廣受鑑賞家、藝術家和大眾的推崇。崇拜者們會沿著「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之路」(Piero della Francesca Trail)朝聖,在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納(Tuscany)和馬爾凱(Le Marche)地區停留,參觀當地保藏的名畫原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