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87):君子有怎樣的大智慧?

作者:薛馳
古風悠悠。(曉韻/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23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論語‧公冶長‧三》)

【注釋】

子賤:宓(fú)不齊,字子賤。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少孔子四十九歲(《孔子家語》)。

斯焉取斯:第一個「斯」指此人(宓不齊),第二個「斯」指此德。故夫子既歎其賢,而又言若魯無君子,則此人何所取以成此德乎?

宓子賤後來成為歷史上「仁政教化」的名人,一生實踐儒家倡導的「禮樂」之風和「匡時濟世」的理想,使德入民心,史稱「鳴琴而治」。(公有領域)

【討論】

本章孔子稱讚弟子子賤為君子。但是,孔子的方式很講究。「有君子之德哉,若此人也!魯國若更無君子者,斯子賤安得取斯君子之德行而學行之乎?」這就既稱讚子賤能尊賢取友以成其德,又稱讚了魯之多賢。對此,朱熹引蘇氏曰:「稱人之善,必本其父兄師友,厚之至也。」

孔子很少稱人為君子,為什麼如此論子賤呢?可以參見古代典籍中的幾則記載。

第一則。《孔子家語‧子路初見》說,孔子侄子孔蔑,與子賤都當官。孔子問孔蔑,「自從你當官後,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孔蔑回答:沒得到什麼,而失去的東西有三件。其一,政事一件接一件,學焉得習,是學不得明也;其二,俸祿少,連給親戚一些微薄的禮物都做不到,因此骨肉之間更加疏遠了;其三,公事多急,不得弔死問疾,朋友之道闕失了。孔子不悅,又去問了宓子賤同樣的問題。子賤說:「自來仕者無所亡,其有所得者三。始誦之,今得而行之,是學益明也;俸祿所供,被及親戚,是骨肉益親也;雖有公事,而兼以弔死問疾,是朋友篤也。」孔蔑為人也應不錯,而出仕後與宓子賤差距如此之大,可見宓子賤之才能絕倫。

宓子賤之才能絕倫,關鍵在哪?請看第二則故事。宓子賤治單父(今山東單縣),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巫馬期(孔子的另一個弟子),亦治單父,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處,以身親之,而單父亦治,巫馬期問其故於子賤。子賤曰:我之謂任人,子之謂任力,任力者固勞,任人者固逸也。人曰:宓子賤則君子矣。逸四支,全耳目,平心氣,而百官治,巫馬期則不然,弊性事情,勞煩教詔,雖治猶未至也。(《說苑‧政理》)也就是說,宓子賤是憑藉眾人的力量;巫馬期雖勤政,卻只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所以,宓子賤被稱為君子。這也印證了《論語‧子路篇》中的一則記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不過,君子不是想當就能當的,其中有大智慧。請看第三則故事。孔子問宓子賤說:你治理單父得到眾人的好評,是怎麼做到這一步的。子賤說:「我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百姓的父親,像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百姓的子女,撫恤所有的孤兒並為百姓的喪事而哀痛。」孔子說:「不錯,這能使平民親附,但只是小的善行,還不夠。」

子賤又說:「我當作父親一樣對待的有三人,當作兄長一樣對待的有五人,所結交的朋友有十一人。」孔子說:「當作父親一樣對待的有三人,能夠用來教育人民盡孝道了;當作兄長一樣對待的有五人,能夠用來教育人們敬愛兄長了;結交朋友十一人,能夠以此教育人們互相學習了。這些是中等的善行,中等階層的人會親附,但是還不夠。」

子賤又說:「此地百姓中比我賢明的有五個人,我向他們學習,他們都教給我怎樣從政治民的方法。」孔子說:「要想使自己成就大事業,關鍵就在這裡了。從前堯、舜清心寡慾放下架子,來觀察、了解天下,致力於招攬賢人。推舉賢人,這是各種福祉的根本。可惜啊!子賤所治理的地方太小了,如果子賤所治理的地方很大,他在政績方面將會是堯、舜的後繼者了。」(《說苑‧政理》)

如是,孔子不吝稱子賤為君子,實在是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啊。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語集注》(朱熹,載入《四書章句集注》)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正義》(清 劉寶楠著)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論語今讀》(李澤厚著,中華書局,2015)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然,孔子並不主張默默無聞,他教的是求仁行道經世之實學。對學生的要求,不避位,亦不汲汲於求位。換句話說,孔子主張把名位看得很淡,重在追求實際的修養和學識。孔子亦曾說過,「古之學者為己(為提升自己),今之學者為人(為顯示於人)。」
  • 就顏回而言,悟道極深,其曾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子罕》)
  •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首先在於一個「見」字。如果看不見,視若無睹,也就不存在賢或不賢的問題,更沒有思齊或內自省了。所以,第一步必須學會 「見」,就是能夠識別賢與不賢,就是日常踐行。
  • 孔子講「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把義放在第一位;孔子又講「放於利而行,多怨」,這不是完全排斥利,而是說如果只依據利益去做事,會招致很多怨恨。本章則把義、利與君子、小人對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不孝何能仁?當知能對別人有同情,能關切,此乃人類心情之最可寶貴者。孔子特就孝道指點人心之仁。人當推廣孝心以達於仁。
  • 在孔子看來,那時的人,德行好,學者沉靜簡默,不肯輕易出言。因為其學務為己,志在躬行,言忠便要盡忠,言孝便要盡孝,句句言語都有下落,心裡才安。
  • 對一個明智的人,「約」表現在方方面面。史書上記載:大禹的時候,儀狄善於造酒。大禹一飲,味道甘美。但是,大禹從此疏遠儀狄,戒掉這美味可口的酒,並且說:「後世一定會有因縱酒而亡國的君主。」
  • 本章主旨慎言貴行。「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中的「欲」字,妙,強調君子的主觀努力。朱熹引謝氏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錢穆解說:敏訥雖若天資,亦由習。輕言矯之以訥,行緩勵之以敏,此亦變化氣質,君子成德之方。
  • 「德不孤,必有鄰」,就孔門教學而言,強調修德,自然也含有人不能獨修成德,必求師友夾輔之意,所謂「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篇)。而在混亂之世,「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更是給人以巨大的激勵。
  • 君臣、朋友既然是「人合」,怎麼「合」?皆以「義」合者也。「義」,是仁義之義。義者宜也。為臣者,君有過則當力諫,諫之不從則當去;為友者,人有過則當忠告,告之不可則當止。如果超過這個度,就會走向反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