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蘇軾,自號東坡居士)寫作《漁樵閒話錄》,透過一漁夫和一樵夫,磨了一面浮世繪之鏡,反映人世怪狀、迷態,用故事妙喻,啟發人生。
這一天漁夫和樵夫又聚首,這次他們的話匣子打開了唐代《裴硎傳奇》中一篇和虎相關的「倀鬼」的故事,雖然年代久遠,但是對應到宋代、對應到現今人生,竟然道理灼灼,完全沒有因年久而「失焦」。到底漁樵閒談的「倀鬼」故事反映了什麼人間道理?請看故事:
漁夫說:唐穆宗長慶年間(公元821年—825年),有個隱士馬拯,約了好友馬紹在衡山祝融峰上的一座精舍相會。馬拯先到精舍,在那裡有一位眉髮全白的老和尚,身形高大魁梧,樣貌古怪,舉止言談樸拙粗野。這老和尚一見馬拯就特別高興。
老和尚拿錢請馬拯的僕人下山買些鹽酪,沒多久那老和尚也不見了蹤影。不久,馬紹來到,說了在路上遇到的駭人的事,他親眼見到一隻老虎吃掉一個僕人打扮的人,吃完後竟脫下斑斕虎皮,換上僧衣,他定睛一看發現竟然是個老僧。
馬拯大驚,趕緊追問那被吃掉的僕人所穿衣服的樣式顏色。對照馬紹的描述,果然是自家僕人啊!這時老和尚回來了。馬紹一瞥,不就是剛才那個老和尚嗎!他小聲對馬拯說:「剛剛吃掉你僕人的虎,就是他啊!」這時和尚嘴角還沾著未乾的血跡,讓兩人嚇得面面相覷。
他們心生一計,騙和尚說寺裡井中有怪物,邀他一起去看。當和尚湊頭往井裡看時,兩人一齊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井,立刻變回虎形。他們搬來巨石投入井中,終於將虎壓死。
這時,心有餘悸的兩人急急忙忙下山回家。走在路上天色已晚,遇到一個獵戶在路邊設了機關陷阱。獵戶勸他倆說:「下山還遠,群虎氣勢洶洶,不如暫時在棚子上歇息避風頭吧。」二人揣著膽顫顫的心爬上棚頂。
夜深時,忽然有數十人出現,其中有和尚有道士,有民夫民婦,有的唱歌,有的跳舞,鬧哄哄走過來。他們走到棚下,忽然勃然大怒:「我們的禪師剛被兩個賊殺了,如今還有人敢設陷阱機關對付我們將軍!」說罷,一把毀壞陷阱的機關才離去。
馬拯和馬紹嚇壞了,問獵戶:「他們是什麼人?」獵戶說:「那些是倀鬼,過去都是被虎吃掉的人,死後成鬼,反而被虎役使,為虎奔走。」
兩人請獵戶快快再設機關布陷阱。機關才設好,一隻猛虎又吼又嘯地奔過來,一腳正好觸及機關,心口中鏃,隨即倒地。不多時,那些倀鬼又跑回來,跪在虎屍旁哀傷異常地嚎哭:「是誰又殺了我們的將軍啊!」
棚子上的兩人忍不住大罵:「你們這些無知的蠢鬼!生前被虎吃了,死後還替虎賣命,現在虎好不容易死了,你們卻又悲泣哀號,自己毫無慚愧不安的心,怎會有你們這般沒羞恥的爛鬼啊!」
忽然有一個鬼回答:「我們的命是被虎吃掉的,理應立志報冤仇,但是反而被它役使得團團轉,幫它到處殘害人,這是萬分羞恥的事,本該當甘心受責罰。但是……說實話,我們一直都不知道那『禪師』、『將軍』原來是虎啊!」
聽到這番話,漁夫不禁長嘆:「人若愚昧糊塗至此,死到臨頭還不知不覺,不能醒轉,怪不得會墮落為下鬼啊!」
樵夫也道:「真的,舉世之中到處都是『倀鬼』,能不為虎作倀的,能有幾人哪!那些為了走捷徑升官發財的人,心眼特別多,巴結拍馬,吮膿舔痔等等的下作事都幹得出來的人,這種人不就是『倀鬼』嗎?這種人到處鑽營耍心機,生怕在好處面前比別人慢到一步,只要能討到好處,甘心當人的走狗聽候差遣。這種人還沒得到好處之前,低聲下氣,姿態比婢女還卑微;一旦好處到手,轉身就變得囂張跋扈,像毒蛇蠍子般放肆傷人害物;可是一旦失勢,事跡敗露,就落荒竄逃,最後下場淒慘,怎麼死的都不知道。他們始終不明白自己只不過是替虎跑腿的可憐鬼啊!」
後人語:人間道
什麼是滾滾紅塵中世人所欲求、所嚮往的呢?左轉右轉總是脫不了名利情,其中利與情更是緊黏著天下眾生。利與情,它們和凡塵之世是一體的東西,所以我們人生在凡塵中,人人多自迷而不自覺。世人還容易受自己的「觀念」和「情感」的蒙蔽,成了謊言大師、欺世政權的「倀鬼」。要能不誤入迷途,要能不當「倀鬼」、不「為虎作倀」真要靠修行——自覺了悟的功夫。
——資料來源:《漁樵閒話錄‧下篇》
【附註】:蘇軾寫本篇故事本於《裴鉶傳奇》。裴鉶是唐代人,據《全唐五代詞》記載,裴鉶號谷神子,懿宗咸通年中,為靜海軍節度使高駢幕府從事,掌書記,加侍御史內供奉。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以御史大夫為成都節度副使。裴鉶著有小說集《傳奇》三卷,聞名於後人之間,又稱為《裴鉶傳奇》,記載見於《新唐書‧藝文三》、《唐詩紀事》卷六七。
@*#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