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樵閒話》

東坡閒話 老虎死了為何「倀鬼」還替虎賣命?

文/容乃加
東坡的漁樵閒話說人生大小事。這一天漁樵閒談「倀鬼」故事,反映什麼人間道理?(Gemimi AI 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46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東坡(蘇軾,自號東坡居士)寫作《漁樵閒話錄》,透過一漁夫和一樵夫,磨了一面浮世繪之鏡,反映人世怪狀、迷態,用故事妙喻,啟發人生。

這一天漁夫和樵夫又聚首,這次他們的話匣子打開了唐代《裴硎傳奇》中一篇和虎相關的「倀鬼」的故事,雖然年代久遠,但是對應到宋代、對應到現今人生,竟然道理灼灼,完全沒有因年久而「失焦」。到底漁樵閒談的「倀鬼」故事反映了什麼人間道理?請看故事:

漁夫說:唐穆宗長慶年間(公元821年—825年),有個隱士馬拯,約了好友馬紹在衡山祝融峰上的一座精舍相會。馬拯先到精舍,在那裡有一位眉髮全白的老和尚,身形高大魁梧,樣貌古怪,舉止言談樸拙粗野。這老和尚一見馬拯就特別高興。

老和尚拿錢請馬拯的僕人下山買些鹽酪,沒多久那老和尚也不見了蹤影。不久,馬紹來到,說了在路上遇到的駭人的事,他親眼見到一隻老虎吃掉一個僕人打扮的人,吃完後竟脫下斑斕虎皮,換上僧衣,他定睛一看發現竟然是個老僧。

馬拯大驚,趕緊追問那被吃掉的僕人所穿衣服的樣式顏色。對照馬紹的描述,果然是自家僕人啊!這時老和尚回來了。馬紹一瞥,不就是剛才那個老和尚嗎!他小聲對馬拯說:「剛剛吃掉你僕人的虎,就是他啊!」這時和尚嘴角還沾著未乾的血跡,讓兩人嚇得面面相覷。

他們心生一計,騙和尚說寺裡井中有怪物,邀他一起去看。當和尚湊頭往井裡看時,兩人一齊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井,立刻變回虎形。他們搬來巨石投入井中,終於將虎壓死。

這時,心有餘悸的兩人急急忙忙下山回家。走在路上天色已晚,遇到一個獵戶在路邊設了機關陷阱。獵戶勸他倆說:「下山還遠,群虎氣勢洶洶,不如暫時在棚子上歇息避風頭吧。」二人揣著膽顫顫的心爬上棚頂。

夜深時,忽然有數十人出現,其中有和尚有道士,有民夫民婦,有的唱歌,有的跳舞,鬧哄哄走過來。他們走到棚下,忽然勃然大怒:「我們的禪師剛被兩個賊殺了,如今還有人敢設陷阱機關對付我們將軍!」說罷,一把毀壞陷阱的機關才離去。

馬拯和馬紹嚇壞了,問獵戶:「他們是什麼人?」獵戶說:「那些是倀鬼,過去都是被虎吃掉的人,死後成鬼,反而被虎役使,為虎奔走。」

兩人請獵戶快快再設機關布陷阱。機關才設好,一隻猛虎又吼又嘯地奔過來,一腳正好觸及機關,心口中鏃,隨即倒地。不多時,那些倀鬼又跑回來,跪在虎屍旁哀傷異常地嚎哭:「是誰又殺了我們的將軍啊!」

棚子上的兩人忍不住大罵:「你們這些無知的蠢鬼!生前被虎吃了,死後還替虎賣命,現在虎好不容易死了,你們卻又悲泣哀號,自己毫無慚愧不安的心,怎會有你們這般沒羞恥的爛鬼啊!」

忽然有一個鬼回答:「我們的命是被虎吃掉的,理應立志報冤仇,但是反而被它役使得團團轉,幫它到處殘害人,這是萬分羞恥的事,本該當甘心受責罰。但是……說實話,我們一直都不知道那『禪師』、『將軍』原來是虎啊!」

聽到這番話,漁夫不禁長嘆:「人若愚昧糊塗至此,死到臨頭還不知不覺,不能醒轉,怪不得會墮落為下鬼啊!」

樵夫也道:「真的,舉世之中到處都是『倀鬼』,能不為虎作倀的,能有幾人哪!那些為了走捷徑升官發財的人,心眼特別多,巴結拍馬,吮膿舔痔等等的下作事都幹得出來的人,這種人不就是『倀鬼』嗎?這種人到處鑽營耍心機,生怕在好處面前比別人慢到一步,只要能討到好處,甘心當人的走狗聽候差遣。這種人還沒得到好處之前,低聲下氣,姿態比婢女還卑微;一旦好處到手,轉身就變得囂張跋扈,像毒蛇蠍子般放肆傷人害物;可是一旦失勢,事跡敗露,就落荒竄逃,最後下場淒慘,怎麼死的都不知道。他們始終不明白自己只不過是替虎跑腿的可憐鬼啊!」

後人語:人間道

什麼是滾滾紅塵中世人所欲求、所嚮往的呢?左轉右轉總是脫不了名利情,其中利與情更是緊黏著天下眾生。利與情,它們和凡塵之世是一體的東西,所以我們人生在凡塵中,人人多自迷而不自覺。世人還容易受自己的「觀念」和「情感」的蒙蔽,成了謊言大師、欺世政權的「倀鬼」。要能不誤入迷途,要能不當「倀鬼」、不「為虎作倀」真要靠修行——自覺了悟的功夫

——資料來源:《漁樵閒話錄‧下篇》

【附註】蘇軾寫本篇故事本於《裴鉶傳奇》。裴鉶是唐代人,據《全唐五代詞》記載,裴鉶號谷神子,懿宗咸通年中,為靜海軍節度使高駢幕府從事,掌書記,加侍御史內供奉。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以御史大夫為成都節度副使。裴鉶著有小說集《傳奇》三卷,聞名於後人之間,又稱為《裴鉶傳奇》,記載見於《新唐書藝文三》、《唐詩紀事》卷六七。

@*#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漆雕開不仕,而有「儒俠」之名,蓋其志不同於子路、子貢之類弟子吧!
  • 計然向範蠡傳授了七條法則。其中五條足以使越王復國並戰勝敵人。後來,范蠡隱居經商,他運用同樣的策略積累了大量財富,成為中國最受尊敬的商業人物之一,人稱「陶朱公」。
  • 中共治下,禮崩樂壞,道德淪喪。很多人只想著一夜發財,卻不修德行,甚至不惜坑蒙拐騙,完全忘了道德為何物。在人們不知道「道德多少錢一斤」的時代,讓我們來重溫古人重德的故事。
  • 孔門所重,在德不在佞。《論語》中孔子稱冉雍「簡」,顏回「如愚」,曾參「魯」, 此三人皆孔子高足,而皆不佞。
  • 修行能出神通,這在歷代僧人身上無意中常有展現。唐代的名僧萬回是一位具有異能的僧人,他在唐朝君臣之間廣泛受到崇敬,他的神通功能有哪些種表現?神通是怎麼來的?
  • 子貢(公有領域/大紀元合成圖)
    孔子對子貢的才能多有肯定。例如,孔子曾對季康子說「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雍也篇)本章說子貢是「瑚璉」,則有褒有貶。褒者,才能之高雅貴厚也;貶者,未至於不器也。
  • 圖:黃帝像,出明仇英繪《帝王道統萬年圖》冊頁。(公有領域)
    馬縞,五代人。年少時嗜好學習儒術,唐末以明經及第,又舉拔萃科。後梁時為太常修撰,累任尚書郎,參知禮院事,后擢遷太常少卿。著有《中華古今注》,此書以考證名物制度為主,體例與崔豹《古今注》大致相同。
  • 什麼是人生的「無故之樂」?世上也有「無故之憂」,那又是怎麼來的?世上之人可能樂未完,哀便來;笑聲未絕,淚又隨之。這話真不虛呀!東坡以唐明皇的一件故事作了解答。
  • 在台灣、閩南一帶俗稱黃曆七月為「鬼月」,傳說七月一日「開鬼門」、七月三十為「關鬼門」,各地方可見「普渡」孤魂野鬼的祭拜,這些習俗的來源為何呢?我們怎樣對待「鬼月」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