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百問百答

「上巳節」是什麼時候?有那些習俗?

曉云
font print 人氣: 707
【字號】    
   標籤: tags:

「上巳節」一個傳統的節日,因在黃曆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故稱「上巳」。

上巳的名稱在漢代即已出現。《漢書 禮儀志》:「三月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由此可知,上巳的活動體現了上古敬天遺風,人民藉由潔淨自身,達到袪除天地間污濁之氣和病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而歸」。《論語》的這段記載,古風悠悠、樸實祥和,正是上巳活動的最佳寫照。

漢代以前雖然已經把上巳定為正式節日,但黃曆三月上巳每年都不一致。魏晉以後,為了方便和統一,於是將「上巳節」定在每年的黃曆三月初三。

臨水祓禊與「曲水流觴」

「上巳節」的主要內容原為祓禊,在暮春三月舉行,所以也稱之為「春禊」。晉以後,三月上巳祓禊的活動逐漸有了變化,人們除了祓禊袪邪,傳達對天地的虔誠敬仰外,文人雅士還開始飲宴賦詩。這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是「曲水流觴」的活動了。

東晉名書法家王羲之詳敘了他和朋友於三月三日臨水宴飲的盛況,他說:「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觴即是杯,一般是角質或木質等輕材料製成,因此可以浮於水面。把酒杯放在曲折迴繞的小水渠中,讓他隨波逐流下,流到誰的面前,則其人需取而飲酒,同時賦詩一首。

自魏晉以後,「曲水流觴」便成為上巳日的主要活動。看來,王羲之永和九年的這次上巳修禊,不僅誕生了中國書法名著蘭亭序,還為後世留下了一幅獨特的文化圖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暑到了,炎炎夏日能「進補」嗎?炎熱會使人食慾欠佳,火熱心煩,怎麼進補呢?除了生活作息、精神的調節之外,中醫講「醫食同源」,講究五行相生的食補。本文為你掌握長夏大暑的食補養生要點--養脾胃,結合中醫和民俗的養生智慧,提供十種便利的炎夏食補方。
  • vegetable garden
    俗諺說:「小暑過,一日熱三分。」小暑是黃曆六月節,此際在長江淮河流域是「出梅、入伏」的轉折點,梅雨一收,天氣就迅猛炎熱起來。夏天最後一個月,小暑連大暑,也正是一年中最灼熱的時節。在這樣的時節能做些什麼呢?灼熱難耐之下如何養護身心?有哪些智慧養生的方法嗎?
  • 夏至在每年6月20—22日之間到來,古來不論中外的節俗中都很重視夏至這一天。可知道夏至之「至」包含哪些意義?夏至的重要傳統內涵為何?夏至到了當注意哪些生活宜忌?夏至名花是哪一種?
  • 「芒種」這個節氣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呢?「芒種」源自「芒」和「種」……。芒種特色養生要事,建議人們在仲夏生活留心三大事,有助於過好日子。「芒種」養生補精古來推一寶,是什麼呢?本文告訴你。
  • 《西遊記》第五十六回,感觸端午:「長路那能包角黍(粽子),龍舟應弔汨羅江。」從粽子、龍舟聯想、追悼屈原,成了代代人共通的記憶。南朝風俗志《荊楚歲時記》記載,楚國人不捨一代賢臣死於汨羅,就在五月五日他投汨羅江這一天以競渡紀念他。[1]端午節的角黍(粽子)也讓人感念屈原,不過,現今我們吃的粽子卻和紀念屈原的不同,是怎麼回事呢?黃曆五月薰風吹來端午節的氣氛,此時讓我們來探一探聯繫到屈原的龍舟和粽子的文化傳承。
  • 端午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俗節日,往古來今的詩人留下許多描寫端午的詩詞,描繪端午民俗的丰采,教人面對五月五日陰陽之變的應對之道, 同時發出悼念屈原的迴聲。我們將從一首《漁家傲》展開端午畫卷,最後說到蘇軾「三年艾」的端午帖子,試看他表達的心境如何不同於屈原?
  • 黃曆五月的地支為「午」,代表人間陽氣最盛之時,民諺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自古以來在端午節的民俗中,辟惡氣、袪毒疫以保健養生就極受到重視。一起來看看有哪些行之不衰的傳統作法呢?
  • 「小滿」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每年約在公曆5月20日到22日之間交節。「小滿」表示農作物生長的現象,這時正是吃「苦」嘗「新」的好時節。小滿,提醒人們品嚐生活好滋味,也展現了季節的保健之道,讓人感受向上生長而盈滿的青春氣息。
  • 櫻花盛開的絢麗、天真,櫻花散落的從容、無垢,將無常與美麗多變,交織成一場返本歸真之旅。許許多多人愛賞日本櫻花,如今「染井吉野櫻」已經成了日本「花見」代名詞,想知道這花名是怎麼來的嗎?還有許多古今有關櫻花的日本文化,來一趟賞櫻的歷史小旅行吧,讓你看到深處更有味!
  •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視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元代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