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中的瘟疫——罪與罰的故事(四)

作者:周怡秀
若斯·列菲林西的作品《聖塞巴斯蒂安為瘟疫災區向神祈禱》(Saint Sebastian Interceding for the Plague Stricken, Josse Lieferinxe, 1497─1499)(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4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歐洲中世紀,也發生過多次瘟疫。這時已經是基督教的全盛時期,那麽基督教徒怎麽面對瘟疫呢?

一幅十五世紀若斯·列菲林西的作品《聖塞巴斯蒂安為瘟疫災區向神祈禱》(Saint Sebastian Interceding for the Plague Stricken, Josse Lieferinxe, 1497-1499)描寫的是七世紀帕維亞(注一)(Pavia,當時是倫巴第王國的首都)發生的瘟疫。前景描寫了瘟疫的恐怖:一個喪葬人員自己突然染病發作,倒地呻吟;而一旁人們束手無策。誦經祈禱的神職人員也病容憔悴的,自身難保。這表現了疾病是無預警的、隨時隨地可能發生在任何人──包括虔誠的信徒身上。天空中也出現了傳奇中的「好天使」和「壊天使」,向鎖定的人家進行死亡攻擊(再次説明人間的瘟疫常是順天意而出現,而人命也是有定數的。)最特別的部分,是畫面上方描繪的聖徒塞巴斯蒂安(注二)為受災的信徒向上帝求情。

若斯·列菲林西的作品《聖塞巴斯蒂安為瘟疫災區向神祈禱》(Saint Sebastian Interceding for the Plague Stricken, Josse Lieferinxe, 1497─1499)。(公有領域)

事實上自舊約記載中,就有多次上帝用瘟疫懲罰和警告人類的例子,不論是信徒或異教徒。那麽要如何躲過瘟疫之災,平息神的憤怒呢?基督教强調懺悔,要求信徒經常檢驗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上帝的教誨。特別面對如此災難時,誠心悔過或許能得到寬恕,因此畫面中有神職人員的誦經、禱告等,甚至請出了聖徒説情。但是,上帝似乎並不買賬,伸出手似在阻止或拒絕,下方的烏雲代表著神的不悅。是神不慈悲嗎?或許人們還沒有真正徹底悔改,不足以得到赦免?或許人們必須承受痛苦以消減罪業?這個問題或許也可從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連試圖運用神通保護釋迦牟尼族人,卻無法改變死亡果報的故事來理解:神佛是至善的,也是公正無私的,維護宇宙中賞善罰惡、善惡必報的理,才能令衆生記取教訓,才是對所有衆生的慈悲。

若斯·列菲林西的作品《聖塞巴斯蒂安為瘟疫災區向神祈禱》局部。(公有領域)
若斯·列菲林西的作品《聖塞巴斯蒂安為瘟疫災區向神祈禱》局部。(公有領域)
若斯·列菲林西的作品《聖塞巴斯蒂安為瘟疫災區向神祈禱》局部。(公有領域)

注釋:

注一: 由於畫家未曾去過倫巴底,因此畫面背景是以亞威農為參考而非帕維亞。

注二:根據保羅執事的《倫巴第紀事》,有人得到啟示:若設立聖塞巴斯蒂安祭壇,瘟疫將停止,結果真的應驗了;因此聖塞巴斯蒂安被認爲是瘟疫時人們的保護聖人。也因爲聖塞巴斯蒂安第一次受難是被亂箭射體,但被搶救過來,代表著倖存的希望;而他渾身的箭傷與瘟疫時的瘡口類似,因而藉由他祈求上帝悲憫。@

──轉載自藝談ARTIUM

(點閱【藝談】系列文章)

(點閱繪畫中的瘟疫——罪與罰的故事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聖嘉祿‧鮑榮茂教堂(St. Charles Borromeo Church)聖殿以黑、金兩色裝飾,對比中殿(中央走道)以少許金色點綴、風格相當簡潔的白色拱門與柱子,強化了聖殿的視覺效果。(KerrysWorld/Shutterstock)
    這座比利時教堂在建造時就有人稱這是「世界第八大奇蹟」(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聖嘉祿‧鮑榮茂教堂(St. Charles Borromeo church)是早期宏偉的巴洛克建築之一,也是西北歐最早建造的巴洛克式教堂。由於造價昂貴,負責建造的安特衛普 (Antwerp)耶穌會士,不得不緊縮預算。
  • 博羅梅奧城堡,又名安傑拉堡(Rocca di Angera),矗立於意大利北部倫巴底地區安傑拉鎮的一處岩石懸崖上。城堡俯瞰馬焦雷湖(Lake Maggiore)與阿爾卑斯山,視野遼闊,地勢險要,是中世紀防禦瑞士與拜占庭帝國(即神聖羅馬帝國)軍隊入侵的戰略要地。
  • 1144年,法國建成了聖但尼聖殿(Basilica of Saint-Denis),成為哥特式建築的全球典範。約莫25年後,這種嶄新的建築風格傳入歐洲文化的邊緣地帶。位於西班牙阿維拉(Ávila)的救世主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the Savior)由此誕生,成為西班牙最早的哥特式建築傑作。
  • 湯瑪斯‧傑弗遜大樓位於華盛頓市中心,是美國國會圖書館綜合體的主圖書館所在地。它以《獨立宣言》作者、美國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弗遜的名字命名,承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和文化意義。
  • 遊客們常用「神奇」來形容葡萄牙波爾圖的利維拉里亞‧萊羅書店(Livraria Lello in Porto, Portugal)。店面的外觀雖然低調,卻有著獨特的窗飾(石雕)和葡萄牙極具標誌性的的彩繪瓷磚。書店內部的裝潢華美豐富:精巧的木工、鮮豔的彩繪玻璃,以及精心雕琢的複雜灰泥工藝。
  • 唐代雕塑豐腴飽滿、精美瑰麗、氣象萬千,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底蘊的文化遺產。雕塑藝術的巔峰成就與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海納百川的大唐氣度、融會貫通的創新精神密切相關。
  • 羅昂宮(Rohan Palace)是法國巴洛克建築重要的作品之一,位於法國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大教堂旁,風景優美,最初是該市主教的新居。
  • 《塔木德教士》(The Talmudist)局部。雅各布‧賓德(Jacob Binder)1919 年作,布面油畫,107cm × 101.92cm,由亞歷山大‧布林(Alexander Brin)等組成的藝術愛好者小組捐贈波士頓美術館。(波士頓美術館提供)
    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在其「虔心之美:館藏猶太禮儀藝術展」(Intentional Beauty: Jewish Ritual Art From the Collection)中,探討了猶太家庭和會堂中「猶太教文物」(Judaica,指猶太人的藝術與物品)的美感與精湛工藝。
  • 保羅・委羅內塞(Paolo Veronese)約1580至1583年創作的《盧克麗霞》(Lucretia)局部圖。(公有領域)。
    保羅・委羅內塞(Paolo Veronese)是第一位表現這兩名被誣陷犯私通罪女子高尚節操的繪畫大師。
  • 馬德斯菲爾德莊園(Madresfield Court) 至今已傳承二十九代,是英格蘭由同一家族持有時間最長的民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