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哥維亞城堡:簡樸又高貴的西班牙堡壘

作者:詹姆斯‧巴雷塞爾(James Baresel)  吳約翰編譯
塞哥維亞城堡的城牆採用當地的花崗岩砌成,呼應周遭鄉村之美。溫暖的色調、陡峭的圓錐形屋頂,以及高樓層窗戶給城堡帶來一種豪華感;堅固的城牆與塔樓則營造出難以攻破的安全感。(Levin/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5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西班牙的塞哥維亞城堡(Alcázar of Segovia)坐落在克拉莫爾斯克河(Clamores river)與埃雷斯馬河(Eresma river)交匯處的一座小山上,是歐洲頗具代表性的城堡之一。幾個世紀以來,塞哥維亞城堡一直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堡壘與豪華的王室住所。如今,它是西班牙哥特式和埃雷利亞式(Herrerian style,簡約和極少裝飾)(Spanish Gothic and Herrerian)建築的最佳典範之一。

塞哥維亞城堡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元1085年西班牙收復塞哥維亞時期,當時可能是一座石砌建築取代古老的木造堡壘。一個世紀後,當時的獨立王國,卡斯提爾(Castile)國王阿方索八世(King Alfonso VIII)將其改建為王室的主要住所。1258年發生大面積的火災破壞城堡後,逐漸形成今日所見外觀,特別是採用了哥特式的建築風格以及宏偉的國王大廳(Hall of Kings)。

1390年初,卡斯提爾國王亨利三世的英國妻子蘭開斯特凱瑟琳(Catherine of Lancaster)開展了城堡另一個重要的擴建時期。在她的攝政、兒子國王胡安二世(King Juan II)和孫子亨利四世(Henry IV)的統治下,城堡變身為一座哥特式的建築奇蹟。其中最重要的加蓋建築是胡安二世建造的巨大塔樓,用於守衛入口。

亨利四世過世後留下繼承爭議,城堡停止了非必要的建設。他同父異母的妹妹伊莎貝拉一世(航海家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的贊助人)於1474年在塞哥維亞城堡避難,把城堡當作軍事基地使用。幾十年後,適值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伊莎貝拉的孫子國王菲利普二世(King Philip II)把塞哥維亞城堡推升到極致的輝煌。

菲利普二世對部分城堡進行修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庭院,採用簡單樸素的埃雷利亞古典風格(Herrerian classical style)設計。他還引進法式風格的圓錐形屋頂,使塞哥維亞城堡具有溫馨的家庭氛圍和防禦力量的雙重組合,長久以來一直受到大眾喜愛。

國王約翰二世塔(The King John II tower)是塞哥維亞城堡最突出的特色。它的樓高是寬度或長度的兩倍多,尤其突顯了城堡的高度。堅固的塞哥維亞城堡加上坐落在山頂的位置,能有效加強對周遭環境的掌握。(Alexandre.ROSA/Shutterstock)
腰帶室(The Belt Room)以精緻的金色裝飾著稱,牆壁上的造型裝飾模仿方濟會僧侶佩戴的繩索腰帶。(Diego Grandi/Shutterstock)
鍍金彩繪飾帶環繞著塞哥維亞城堡國王廳(Hall of Kings)的上層牆壁,飾帶雕刻著52尊西班牙君主肖像,從阿斯圖裡亞斯的佩拉約(Pelagius of Asturias)開始,到胡安娜·拉·洛卡(Juana la Loca)。大廳精美呈現西班牙歷史,其裝飾受到哥特式、羅馬式和摩爾式風格的影響。(RudiErnst/Shutterstock)
一般情況下,單一王座會把目光引導至王座室中央。但是,塞哥維亞的雙王座中間有個空隙,引導人的視角向上方與四周觀看,營造出一種政治主導的迷人美感。費迪南國王(King Ferdinand)和伊莎貝拉女王(Queen Isabella)分別統治阿拉貢(Aragon)和卡斯提爾(Castile),後來,他們的後代則治理統一後的西班牙王國。(Salvador Maniquiz/Shutterstock)
1412年,蘭開斯特凱瑟琳王后下令建造帆船大廳(Hall of the Galley),又稱為「第二大廳」,其特色為凱瑟琳的紋章。背景的壁畫描繪的是卡斯提爾女王伊莎貝拉一世(Isabella I of Castile)的加冕典禮。(Besides the Obvious/Shutterstock)
舊宮殿大廳(Hall of the Old Palace)建於12世紀,保留城堡早期的樸素美和高貴的古樸風貌。進入壁爐廳(Fireplace Hall)後可見牆壁下半部有藍、白色的瓷磚,這是受羅馬馬賽克啟發的彩繪瓷磚。(Diego Grandi/Shutterstock)

原文:Alcázar of Segovia: Spain’s Austere Fortres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詹姆斯‧巴雷塞爾(James Baresel),自由撰稿人,替多家期刊撰寫文章,包括:美術鑑賞家(Fine Art Connoisseur)、軍事史(Military History)、克萊蒙特書評(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和新東歐(New Eastern Europe)等。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歷史流轉中,我們失去了大部分的拜占庭藝術和建築;而那些倖存的遺跡仍提醒我們銘記那段浸潤著精神價值與傳統精髓的文化。
  • 羅納德‧里根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擁有許多總統圖書館的典型藏品,例如歷史文獻、文物、互動展覽和照片。其中有一件展品總會立刻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一架退役的「空軍一號」噴射機。
  • 2019年4月15日,當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聖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際,不禁懷疑這座廣受大眾敬愛的大教堂能否恢復原貌。如今,歷經五年修復,這座神聖的法國哥特式教堂傑作,再次成為巴黎天際線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