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卡捷琳娜宮:向偉大的俄羅斯女王致敬

James Baresel撰文/吳約翰編譯
從花園向葉卡捷琳娜宮望去,宮殿立面的基本設計從對稱、比例到柱子、窗戶和大門的形狀,都嚴格遵循古典主義標準。即使遠觀,葉卡捷琳娜宮也十分引人注目,其高度的裝飾性展現了古典主義的風采。(Mistervlad/S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387
【字號】    
   標籤: tags: , , ,

1710年,沙王彼得大帝(Tsar Peter the Great)把今日聖彼得堡南部市鎮普希金(Pushkin)當作禮物贈予妻子葉卡捷琳娜(Catherine)。最初這片土地的開發進展緩慢。13年後,第一棟住宅終於在此建成,那是一棟擁有16間房的簡樸鄉間別墅。然而到1700年代末,別墅的規模已擴大到原來的10倍以上,成為俄羅斯最宏偉的建築之一。葉卡捷琳娜宮的發展歷經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是在伊莉莎白一世女王(Tsarina Elizabeth I)統治期間,第三階段在葉卡捷琳娜大帝統治時期。

在發展的第一階段(1744至1748年),宮殿面積擴大了一倍以上。新增建築包括兩個翼樓、四個畫廊、一個小教堂和一個玻璃大廳。建築主要由俄羅斯第一位受過專業訓練的本土建築師米哈伊爾‧澤姆佐夫(Mikhail Zemtsov)操刀,建築美學大概屬於荷蘭與斯堪的納維亞特色相結合的柔和巴洛克風格。

在第二階段(1751至1756年),宮殿建築有一些重要發展。在這五年間,建築師弗朗切斯科‧巴托洛梅奧‧拉斯特雷利(Francesco Bartolomeo Rastrelli)把這座宮殿改造成意式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的輝煌典範。大規模的增建,加上附近幾棟嶄新風格的建築,幾乎達到現今的規模。宮殿內的許多裝飾,亦可追溯至這一時期,包括鍍金、琥珀鑲板、科羅曼德漆器、白色柱子,以及宮殿內蒐藏的許多繪畫和雕塑。

葉卡捷琳娜大帝統治時期,宮殿經歷了最後一些重大改變。除了進行少許擴建以外,變化主要體現為設計風格轉變為古典主義。室內裝修演變出幾個新房間,包括阿拉伯風格房(Arabesque Room)、藍色房(Blue Room)和中國房(Chinese Room)。此外,南向立面也進行翻新,原本的金色外牆改漆為藍色。

歷經了三個階段的拓展和裝修,這座宮殿最終成為俄羅斯的重要建築典範,其內部裝飾華麗,外部則展現了簡樸的古典主義設計以及明亮的俄羅斯色彩。

圖一:

藍色的牆壁以白色和金色點綴,營造出色彩鮮豔的外觀,突顯典型的俄羅斯建築風格。兩尊引人注目的意大利巴洛克風格大理石雕像在這樣的背景下顯得十分諧和。遠處一樓牆壁下方斷續相間的金色裝飾是阿波羅雕像。 (Mistervlad/Sutterstock)

圖二:

宮殿有三層樓,在二樓中央前方有一個陽台,陽台下方便是直通正門的門廊。建築物的頂端可見巨型雕刻王冠,王冠下方有一面盾牌,盾牌上裝飾著盾形紋章與四幅雕刻的旗幟。(Popova Valeriya/Shutterstock)

圖三:

柱子上方與門上窗前,有幾座雕像置身在精美的雕刻與鍍金裝飾中。門窗之後是宮殿的另一個房間。門兩側的鏡子反射出房間另外兩面牆上的窗戶。(Mitzo/Shutterstock)

圖四:

圖四:逼真復原的琥珀屋,有時也稱「世界第八大奇景」。牆上刻著精美的琥珀和黃金。在牆壁的上半部還有細長的鏡子頂端,都可以看到金色雕像。(Gilmanshin/Shutterstock)

圖五:

綠色餐廳是王室成員私人用餐處。牆壁使用了中等亮度的綠色,搭配白色和粉紅色的壁爐、雕塑、以及其他裝飾與修飾品,營造出柔和溫馨的氛圍。(KVN1777/Shutterstock)

圖六:

宴會廳是葉卡捷琳娜宮最華麗的廳室之一。宴會廳裡有許多窗戶,還有大面積的鍍金裝飾以反射光線,這樣,在俄羅斯漫長的夏日裡,陽光很容易照亮室內。天花板上是朱塞佩‧瓦萊裡亞尼(Giuseppe Valeriani)創作的大型寓言壁畫「俄羅斯的勝利」。(Kirk Fisher/Shutterstock)

圖七:

卡梅倫畫廊(the Cameron Gallery)坐落在葉卡捷琳娜宮外圍令人讚歎的花園中。畫廊的基本設計仿古羅馬浴室。與宮殿不同的是,畫廊的外觀樸素、鮮少裝飾,色彩簡單,反映了帕拉第奧式建築風格對古典主義的詮釋。(Mistervlad/Sutterstock)

原文:Catherine Palace: Russia’s Homage to Great Queen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詹姆斯‧巴雷塞爾(James Baresel)是一位自由撰稿人,為多家期刊撰寫文章,包括:《美術鑑賞家》(Fine Art Connoisseur)、《軍事史》(Military History)、《克萊蒙特書評》(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和《新東歐》(New Eastern Europe)等。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唐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尊被譽為藝術傑作、已有2215年歷史的《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是古希臘留存至今最著名的雕塑之一。雖然它並不完整,但絲毫不減其永恆的美感與神祕氛圍。
  • 古希臘有個超凡入聖、震撼人心的神話故事:比馬龍傳說。
  • 佛羅倫薩人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創作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一些最動人、最受喜愛的藝術作品。他的創作主題從神話題材——包括名畫《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和《春》(Primavera),到壯麗的宗教畫《聖母與聖嬰》(Madonna and Child)),還有包括美第奇家族成員在內的權貴肖像。
  • 獨立廳因在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而享有「美國誕生地」的美譽。公認獨立廳是美國國家地標和世界遺產;也是民主的象徵,代表了美國理想的傳承: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
  • 貝爾沃城堡(Belvoir Castle)坐落於英格蘭萊斯特郡(Leicestershire)貝爾沃谷的一座山丘之巔——「貝爾沃」在諾曼法語中意為「美麗的景致」(beautiful view)——公認為英格蘭攝政時期建築的最佳典範之一。
  • 紐約市「弗里克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的木蘭花再次盛開。這些廣受紐約市民喜愛討喜的大型樹種木蘭花是紐約市最大型的木蘭花,在春天重新綻放時,恰逢博物館於4月17日重新開幕。弗里克收藏館;博物館斥資2.2億美元,歷時五年全面翻新歷時五年的全面翻修,恰逢4月17日重新開幕,。投入2.2億美元的巨資額的花費用在包括:2.7萬平方英尺(約2508平方米)的新建築、改造6萬平方英尺(約5574平方米)的現有建築空間、外牆翻新與擴建、增設禮堂與首家咖啡館,以及花園的整修等等。
  • 獨角獸是中世紀廣受大眾喜愛的神獸之一。在許多藝術創作媒材中,獨角獸都是熱門的題材,然而在手工編織的掛毯中,目前世界上僅有兩套已知以獨角獸為主題的系列掛毯存世。收藏在紐約修道院博物館(The Met Cloisters in New York)的《獨角獸壁毯》(Unicorn Tapestries)是該博物館的著名館藏作品。可能較少為美國人所知的是,另一套也同樣是一件藝術傑作。
  • 聖嘉祿‧鮑榮茂教堂(St. Charles Borromeo Church)聖殿以黑、金兩色裝飾,對比中殿(中央走道)以少許金色點綴、風格相當簡潔的白色拱門與柱子,強化了聖殿的視覺效果。(KerrysWorld/Shutterstock)
    這座比利時教堂在建造時就有人稱這是「世界第八大奇蹟」(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聖嘉祿‧鮑榮茂教堂(St. Charles Borromeo church)是早期宏偉的巴洛克建築之一,也是西北歐最早建造的巴洛克式教堂。由於造價昂貴,負責建造的安特衛普 (Antwerp)耶穌會士,不得不緊縮預算。
  • 博羅梅奧城堡,又名安傑拉堡(Rocca di Angera),矗立於意大利北部倫巴底地區安傑拉鎮的一處岩石懸崖上。城堡俯瞰馬焦雷湖(Lake Maggiore)與阿爾卑斯山,視野遼闊,地勢險要,是中世紀防禦瑞士與拜占庭帝國(即神聖羅馬帝國)軍隊入侵的戰略要地。
  • 1144年,法國建成了聖但尼聖殿(Basilica of Saint-Denis),成為哥特式建築的全球典範。約莫25年後,這種嶄新的建築風格傳入歐洲文化的邊緣地帶。位於西班牙阿維拉(Ávila)的救世主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the Savior)由此誕生,成為西班牙最早的哥特式建築傑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