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了戎馬鐵衣、劍影刀光,領略了傳統武學中看淡生死、注重名節的精神力量。今天讓我將時光的輪盤再向前轉動,看看是什麼樣的文化底蘊塑造出了那樣波瀾壯闊的精彩歷史。
拾階而上,走入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二層的亞洲藝術區,在這裡藏有兩千多年前栩栩如生的石塑佛像;日本浮世繪著名木版畫《神奈川衝浪裡》;仿傳統蘇式園林的靜謐明軒……
垂目世間
亞洲館最能帶給人直觀震撼的,應屬大廳的元代藥師佛壁畫。這幅大都會最大的無框作品,以巨幅的尺寸和細膩的筆墨描繪出佛國繁盛壯麗之景。藥師佛端坐正中蓮花寶座,身邊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與諸多護法神環立左右。站立於前觀賞這幅作品,頓覺自身之渺小,以及佛國淨土之殊聖。
展廳中還有很多南北朝、魏晉、隋唐時期的佛像雕塑。我每次來此都要在南響堂山石雕菩薩頭像前駐足,造像形態飽滿生動,雙目低垂,眉眼祥和。觀看之時彷彿能感受到菩薩悲憫世間的善,以及造像者內心的虔誠與敬畏。
繼續向前,展廳深處還有很多南亞的佛像藝術,其中最讓我震驚的是尼泊爾、巴基斯坦地區的造像藝術。其中一尊立像所塑人物已無從考證,下面的介紹中寫著「站立菩薩,也可能是彌勒佛(未來佛)」,被發現於巴基斯坦(古甘達拉地區),約為公元3世紀左右的作品。塑像面部細膩而渾厚,服飾輕盈流暢,這尊石雕已經超越了其媒介本身,變成了一件有溫度、有靈魂的實體,其高超的藝術水平在當今社會都已難以找尋。
藝術背後
傳統寫實藝術中表現對象講究形神兼備,其中以塑人物最難。創作者需要進入一種與所繪對象盡可能相似的狀態,製作時甚至會不由自主的模仿所塑對象的表情與動作,以感受其中微妙的細節與變化。藝術家自身的狀態也會反映到最終的成品上,或靜或躁,這是很難掩飾與避免的。因此一件具足善與美的藝術品或工藝品的創造過程也常被視為是一場修行,一場對於藝術家自身的洗禮,也是對周遭環境的淨化。
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雕刻師常年塑夜叉像,經年累月自己也變得面目猙獰,行為粗劣,親戚朋友便漸漸疏遠了他。他找到一位老和尚詢問自己為何事業低迷、生活困窘,老和尚沒有說什麼,只是讓他塑造一百尊菩薩像,窘境自會過去。雕刻師於是開始潛心研究菩薩像,自己也在鑄像過程中逐漸心中常升起善念,生活也漸漸有所好轉。
在無神論的視角下雕塑什麼不過是一份工作的不同內容,但殊不知萬物有靈,人之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在動態的影響著人本身。
古今之別
無神論語境下,常將古人對於神佛的描繪定義為一種天真的想象,可看到這些千百年前的作品,以及今人靠想象出來的玄幻題材作品,假象之說實在令人難以信服。當下社會中娛樂與消費消解了太多傳統文化中珍視的美好與純真。
古時提及神佛,人們想到便是莊嚴與慈悲之像,那份虔誠的思想與純潔的內心也會促使神佛展現真跡啓迪世人。反之世風日下,道德敗壞之時也就更難想象與感受超越於現實層面的聖潔與美好了。希望讀到這裡的您可以心中常懷善念,世界也會報之以溫暖。
大都會裡的故事實在太多了,寥寥片語難以概括裡面琳瑯滿目的藝術品,正如再多的展品也無法全部講述人類歷史的波瀾壯闊一樣。我們的博物館之行先要告一段落了,有機會再續此系列。◇
責任編輯: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