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4月28日訊】4月25日,中共政治局召開會議明確提出「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其中穩就業被列為「四穩」之首。
幾乎同一時間,中共人社部、教育部、財政部等多個部門密集推出17條促進就業措施,涵蓋拓展崗位、鼓勵創業、加大補貼、放寬落戶等,針對高校畢業生、失業青年等重點群體進行定向紓困。
如此大張旗鼓,足見中南海對當前就業形勢的焦慮。
但穩就業,想得容易,做起來難。中南海恐怕很難如願。
就官方這次推出的17條措施來看,基本集中在「快速見效」的應急手段上,諸如拓寬國企、事業單位招聘名額;鼓勵企業「以工代訓」、延遲裁員;推出創業貸款、創業補貼;提供就業見習崗位,給予見習補助等等,短期內這些措施確實可以救救急,托住表面就業數據。
然而,形勢的嚴峻在於,目前中國經濟處於深度轉型期,傳統勞動密集型崗位大量消失;高學歷青年持續增加,而就業市場主流崗位仍集中在低端服務業,導致學歷與崗位的嚴重錯配;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新興行業雖在擴展,但崗位數量遠遠跟不上市場釋放的需求;自主創業看似美好,但在消費疲軟、融資困難的大環境下,創業成功率極低,更多變成「被迫創業」。
更令中南海抓狂的是,一方面,新一輪中美貿易戰升級必然重創中國出口企業,製造業和外貿相關行業將面臨新一波裁員潮;另一方面,2024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高達1179萬人,而實際新增崗位增速持續放緩。失業潮與畢業潮疊加,意味著就業壓力雪上加霜。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官方出台的17條措施不過是杯水車薪,充其量只能對就業市場起到「托一托」的作用,不可能從根本上緩解形勢的嚴峻。
正如一位二線城市人社局官員對媒體坦言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延緩問題爆發,爭取給大家一點緩衝時間。」
真正的穩就業,靠的不是行政命令,更不是應急紓困,而是經濟復甦,步入正常發展區間;有新增長點,能創造新崗位;有新產業支撐,能吸納勞動力;有社會信心,讓人敢於消費、敢於投資。如果缺乏這些基本條件,再多的政策,再多的動員,中共也穩不住下滑的就業市場。而這些條件,現在有嗎?可能有嗎?
責任編輯:金岳